泉州西街大学士史继偕:不恋乌纱帽的“奇官”
泉州西街史氏在明代时门庭显赫,族人史继偕曾被授予文渊阁大学士之职,建有宏大的“相国府”;在朝时,史继偕不愿参与“党争”,多次向皇帝递交辞呈,甚至挂冠而去,人称“三进三退的大学士”;西街史氏“相国府”今虽不复存在,但泉州多地仍留有与史继偕相关的历史遗迹
据史梅约介绍,史继偕曾在青龙寺中化解了两村的一场械斗。
“乌纱帽”原是古代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到了明朝,“乌纱帽”才被正式确定为官帽。按理说,当官的人都很珍惜这顶“乌纱帽”,但在明朝偏偏有这么一位泉州来的官员,动不动就扔掉“乌纱帽”,拂袖而去。奇怪的是,皇帝们还每每帮他捡了帽子回来,并且帮他重新戴上。这个“牛人”叫史继偕,家住泉州西街头,其“相国府”传称规模宏大,前临西街,后至镇抚司巷,进深五落。
时光洪流卷走“相国府”
说起泉州史氏的历代渊源就要从溧阳侯说起。据泉州市史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史梅约介绍,泉州史氏大部分都是溧阳侯史崇的后代,故现在泉州市区、晋江、南安一带的史氏族人住宅的大门门楣上都有“溧阳衍派”堂号字样。根据史氏族谱记载,泉州史氏重要的一支其开基祖为溧阳侯史崇的41世孙史祃,其于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从宁波入闽避难,来到了泉州的临漳门定居,后世繁衍至今。史祃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大房”史温泉,“二房”史寒泉,“三房”史冷泉。其中,“二房”史寒泉字元和,后迁居市区西街头,他的这一支在明朝时期共出了11名进士,其中第七世史继偕曾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为家族带来极高荣誉。
西街史氏祠堂几历火灾,如今已面目全非。
如今行至泉州西街头,在一条小弄巷中,我们采访到了一户史继偕的后人。据这户人家称,目前在西街头尚有4户史氏居住于此地。他们都是史寒泉一族的后裔。“瞧,这间屋子以前就是西街史氏祠堂,不过在明、清两代曾遭遇数次火灾,祠堂被烧个精光。现在惟一留下来的是在地面上的一块巨大的埕石,据说当年也是泉州府最长的一条老埕石。”史氏后人指着一间小屋告诉我们。这屋子为土木结构,据称是清代重建的,已看不出有任何富丽堂皇之处。4户史氏后裔如今就居住在这屋子的前后。
离史氏祠堂旧址不远的地方就是泉州影剧院,据泉州的一些地方史料称,史继偕的父亲史朝宜曾在西街影剧院一带兴建“大方伯府”,后改为史氏大宗祠。 那么史氏后裔今天居住的这条小巷会不会就是史氏大宗祠的旧址呢?史氏后裔对此不敢确认,他们说,从前曾有考古工作者来此探查,同样没有得出任何结论。而之前传说有一块“大方伯府”碑在泉州影剧院附近,但如今此碑也下落不明。
比起“大方伯府”来说,史继偕当年的“相国府”显然要更加宏大。据史料记载,史继偕的“相国府”在西街影剧院右,即会通巷北口斜对面。进深五落,前临西街,后至镇抚司巷,东至影剧院,西至究史巷。不过,与“大方伯府”一样,“相国府”也在历经岁月沧桑之后,荡然无存,能供人缅怀的,大概只有史料中的只语片言了。
连写18封辞职信的官员
据《明史·舆服三》中记载,“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乌纱帽”成了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虽然乌纱帽在中国历史上闪闪发光,浸透着衙门气息,甚至成为万众争夺的“宝贝”。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眷恋这顶帽子的,明代泉州便出了史继偕这么一位“奇官”,他曾在神宗、光宗、熹宗三朝为官,出任过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位高权重。不过,就算官当到这么大,他也没有改变过自己“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一遇党争,一遭诋毁,他就上疏请辞,甚至不等皇帝下旨便先行挂冠而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史美衍在其所著的《明代三进三退的大学士——史继偕》一文中指出,史继偕最后一次请求免职回家,居然是在上疏了18次后,皇帝才勉强答应的。这不知道有没有在当时创下“写辞职信最多”的纪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