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记忆守望乡愁:多少古道被淡忘?
芳草相伴 朋岭留云何在
杨清丽
早就听说泉州清源山西麓深处,一条古朴的小道——朋山古道越过朋山岭直通双阳河市,是泉州的古官道,也是到福州的必经之路。新中国成立伊始,一条公路经河市至泉州,人们可以乘车进城了;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朋山古道已是人迹罕至。
一、陈三桥
我从古官道东面的丰泽区群山社区上村村口,开始丈量朋山古道。才走几步,就看到一座被老榕树覆盖的水泥桥,树下立着一块“陈三古桥”石碑。询问村中老人才知,不是树荫桥,而是宋代古桥横跨在一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分成七根枝干,左四右三地撑起一座桥。低头向下望,古桥桥基历经沧桑,清冽的山泉水从桥墩下流过,据说当时陈三偕五娘返乡,就在此桥上停留过。
二、将军墓
走到上下村的左后方,迎面的山头就是朋山岭,当地人习惯叫将军山,说是山下有一座清朝将军墓。踏着古道,脚步还没迈开,就在民房后见到一只大石鼋(yuán)趴在荒草荆棘之上,鼋背上驮着的石碑已不见踪影。
往上走,跨过一垄龙眼林,一对披着甲胄的石马分列在残破的墓埕两侧,石马身上的雕刻纹理清晰可见。站着的石马边还有一尊头戴钢盔、身披重甲、双手按剑的石像,仰面朝天地躺在树阴下。我好奇地用卷尺量,有3米多长呢。
在龙眼林前放羊的老阿伯介绍:“这是清朝的苏明良将军墓。苏将军曾跟随施琅收复台湾,两家的子女还结成姻缘呢。”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苏明良将军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禁毒的人,比林则徐早了一百多年。苏明良将军在福建陆路提督任上去世,乾隆帝赐葬于清源山支脉状似狮子头的朋山岭南麓,村民们形象地称为“将军披铁甲”。
三、运使宫
继续前行,才发现脚下已看不到路。在山边劳作的阿婆说:“朋山古道已经很多年没有人走过。如果实在想去,就穿过朋山岭隧道,从双阳岭脚村的水泥路直通玉泉广济寺。”
我们听从阿婆的建议,来到建在朋山古道边的广济寺。寺中一汪书有“甘泉”两字的山泉池边,一座寺庙书联如此:守忠旌吐金朋山,护正法德封大帝。横批:“朋山古迹”。庙里的霞姑说:“这是祀奉陈三兄长陈伯贤的运使宫,从原址迁移而来。”我想起来了,《清源山传说》记载,时任广南运使官的陈伯贤奉召进京,途经泉州想回家探亲。没想到,家被人买通官府以谋逆之罪查抄。陈伯贤站在朋山岭上,遥望家园一片火海,万念俱灰下与妻子吞金自尽。后来,乡人在朋山岭上建一小庙以祭祀陈运使,叫运使宫。
四、古牌坊
回程路上也收获惊喜。新修的水泥路边藏着一座古牌坊。古牌坊左边立在路沿,右边有一半埋在土中。牌坊上的刻字模糊不清,顶盖、横柱已不知去向,宽5到6米,高5米左右。这座古牌坊是不是道光版《晋江县志》中记载的朋山岭旌节坊呢?四周寂寂,山下找到一位菜农,他说:“这一带现在都属于坪山社区,以前称福建省泉州市北门外四十一都古镇村。”我从网上找到了泉州民间画师张和平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绘的《朋山旌节坊》比较,相似度很高,但还是不敢确定,希望有文史工作者能揭开这一谜团。
古道,只有芳草相伴。泉州历史上十大景之一的“朋岭留云”,再也难以寻觅。惆怅地站在闲草野花中,我脑海里浮现出弘一法师的那句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原文有删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