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两岸记忆守望乡愁:艋舺龙山寺 四方柱里有故土

2015-12-16 08:08 来源:闽南网 0
说起两岸记忆,说起守望乡愁,我们的开始,从“龙山寺”说起。

  闽南网12月16日讯 当我们谈乡愁时,我们守望什么?

  免不了家园、故乡、风土、人情和记忆吧?

  家乡是逢年过节时母亲的三分钟怀旧。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拢翅膀,睡在我的双肩。好像说起乡愁和记忆,再淡的情绪都会晕成一杯酒,再浅的文字都会自动编码排成诗行。

  可总有一天,城市会比田园变得更加真实。田园变成梦想,梦想变成轻烟,然后像屋檐下大雨中的水泡,破灭掉。

  故乡是记忆,是籍贯,是出生的老屋,是城中的古建筑。我们挤在城市,故乡渐远,古建筑不在,越来越多人失去灵魂的寄存处。

  一个地方的基因是什么?一座城市的秉性是怎样的?一村草木有什么味道?要了解这些,起码要知道这里曾经的样子,以及它有过的故事和历史。

  这是我们“守望乡愁”记忆系列开辟的初衷。打头阵的,是我们从12月4日开始推送的“地名记忆”。而今天起,我们将联动本报驻台记者,推出“两岸记忆”。

  泉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之一。泉州人的打拼,在台湾也留下不少泉州记忆。

  我们将顺着文化及历史的脉络,观察台湾城市里最细微的表情,希望您能在个中记忆里,触到城市的手纹,了解台湾和泉州联结的那些美。

  话已至此,是时候留下你我联系的方式了。老规矩,写文章,欢迎发送至邮箱1501629725@;不善书写又期待分享您的乡愁记忆,海都热线通95060,微信公众号“花巷”,欢迎您来说道说道。

艋舺山寺 四方柱里有故土

  说起两岸记忆,余光中的《乡愁》一准会跳出来,撞醒你的懵懂。

  说起守望乡愁,一水之隔一家亲,同根同源的信仰和敬畏,是最好的开始。

  今天开篇的《两岸记忆·守望乡愁》,我们的开始,从“龙山寺”说起。

  泉州人对龙山寺肯定不陌生。它是千年古刹,立于晋江安海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光客对龙山寺的熟悉,可能得从6年前的电影《艋舺》说起。这部电影将艋舺龙山寺带入公众传播的视线里。艋舺是台北市开发最早的地方,清道光年间,与台南、鹿港并称“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泉州晋江、惠安、南安等地赴台居民最早在台北落脚的地方。这三地人在台北被称为“泉州三邑人”。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宗教信仰的交流还借力新科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期待更多人守护这样的传统文化。

安海龙山寺 海都记者 田米摄

安海龙山寺 海都记者 田米/摄

  在台泉商与龙山寺的几次大修

  周末的龙山寺,特别热闹。本地虔诚信徒来这燃香、朝拜,各地游客聚集游览。极具闽南特色的建筑风格,在周边的高楼大厦中间尤为显眼。在台北文献会的帮助下,文化导览义工吴朝德陪同海都驻台记者一同造访艋舺龙山寺。

  “分南海支流泒接安平普渡慈”,寺门对联一言道出了这里与晋江的渊源。吴朝德介绍,龙山寺建于清乾隆三年,当时来台的晋江人,因环境险恶,为求庇护,也带来了故里的信仰。

  作为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当时的龙山寺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无论是祈福消灾、集会议事,都以此为指挥中心,而凡是盖上龙山寺印的文件,也都具有相当正式的效用。

  吴朝德说,龙山寺经过地震、台风、战争等,经历过几次大修,修葺时,在台的泉商们都踊跃捐款。他指着其中一处写着“张德宝”的窗户介绍,张德宝是艋舺首富张秉鹏的商号,张秉鹏祖籍是晋江涂门外石头街,17岁只身来到艋舺,从事海上贸易。刻在这里,代表是“张德宝”商行捐赠的。

  龙山寺护殿的走廊上,用的是四方柱,与常见的圆柱子不同,吴朝德说,这也是祖籍文化的一个细节。泉州的寺庙多使用四方柱,因此重修时,特地请来泉州的工匠,依照祖地的规格建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凯德广场分赛场晋级名单出炉 前20名决战泉州总决赛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