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古稀老人坚守百年制鼓技艺 承父遗志盼鼓声不息

2015-12-04 10:12 来源:泉州晚报 0

  制鼓手艺 家传四代

  鼓声,对闽南人来说,几乎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背景声。无论是南音、高甲戏、木偶戏等泉州传统艺术形式的舞台上,还是乔迁、祭祀、庆典、丧事等民俗活动,特别是表演闽南特色的“大鼓吹”,鼓声都是不可或缺的。

①去毛后的牛皮,撑开晒干备用。 

  有经验的鼓手都知道,一面好的鼓,声音要响亮却不能刺耳,要经得起几十年的捶打而不松懈。然而,这种好鼓可遇而不可求。在永春,老鼓手都知道要买鼓得到达埔镇尤家,经100多年传承的尤家制鼓技艺,意味着高品质。

  尤建成是尤家鼓的第四代传人,今年已经70岁。族谱里有记载,出生于1860年的曾祖父尤学取,开创了尤家的制鼓技艺,并一直延续至今。

②将晒干的牛皮浸泡24小时后,刮除杂质。

    几经沉沦 一度中断

  在一个世纪多的岁月中,世事几易,风云变幻,尤家的制鼓技艺也几经沉沦,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甚至被迫中断。大鼓,在旧社会,更多出现在与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中,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一系列破除迷信的活动,因此,买鼓的人少了。1953年,是尤家鼓的第三代传人尤建成的父亲尤国治当家,他被迫中断了家传的制鼓行当,直至1963年,他因病去世前,将儿子尤建成叫到床前,将制鼓的几个关键点一一道出,并叮嘱他,有机会一定要重新制鼓,不能让这门手艺断了。

  出生于1946年的尤建成,从小看着爷爷、父亲制鼓,制鼓的每一个步骤都大致了解,然而,父亲停业之时,他年仅七八岁,记忆并不深。父亲去世时的一番叮嘱,让他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家传的技艺。父亲的遗命,尤建成铭记于心,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鼓仍没有市场,他只得一边务农,一边等待机会。

  ③按鼓的大小计算出鼓架的高度、直径、弧度,再加工出相应大小的木片,用藤条一片片围起来。

    承父遗志 鼓声再起

  十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寻找让尤家鼓重新面世的机会。1970年,村里搞活动,借来小学的大鼓,不小心弄坏了,紧急向他求助。他凭借技艺和父亲传授的秘诀,经过一番摸索,竟然做出了大鼓,沉寂了近20年的尤家鼓声,再度响起。鼓声唤醒了许多人,慢慢地开始有人找他制鼓,但数量不多,一年做不了几个。

  直至1980年,他决定开店,将家传的老手艺发扬光大。最初,生意清淡,来做鼓的,无非是寺庙、宫庙里的和尚、道士等,他做的鼓经久耐用,因此产量一直不大,他的主业仍是务农,仅在业余时间做一做,补贴家用。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高速上玩自拍蛮拼的! 为了逃避处罚伪装成车辆故障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