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今何在?一线“木偶传奇”牵起两岸情

泉州提线木偶剧团应邀在台北演出。(资料图片)
爆红:赴台演出打破台湾百年迷信
从上世纪80年代末首次赴台至今,泉州提线木偶剧团已经到台湾演出23次了,演出遍及台湾的城市农村。到台湾访演成为泉州木偶剧团一个常态性的工作,这在大陆木偶剧团中可谓绝无仅有。剧团团长王景贤告诉记者,因为听说台湾有一个风俗或者说是迷信,即儿童和怀孕妇女不能看提线木偶,传说会导致软骨病,“那我们去了台湾演给谁看?”最初,泉州木偶剧团有点担心。
王景贤至今还记得,嘉义有个孕妇要进来看戏,她的婆婆赶过来扯着她不让进去。王景贤跟她解释:“台湾提线木偶表演主要是用于宗教仪式,做给鬼神看的,我们是演给活人看,不一样。”老婆婆决定自己先进去看看。结果,她看罢出来,态度180度大转弯,拉着王景贤的手说:“太好看了!我明天叫全家都来看。”由于泉州木偶剧团的演出精彩,依靠口口相传,来看戏的戏迷一天比一天多。很多年轻人拿个本子排队要签名,有的观众还从台北追到台南,一路跟着看。
今年年初,“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在 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举办。这是泉州木偶首次大规模亮相宝岛。今年春节前,泉州木偶剧团到台湾演出,一个月走了30多座庙。王景贤告诉记者,台湾的气候跟泉州很像,春节期间都是细雨绵绵,又湿又冷,他们在广场上演出,一天演三四场,观众都是打雨伞,密密麻麻站着看。演出完了,观众还舍不得走,上台来跟演员们交流,有的还因戏结缘,到泉州寻根,甚至拜师学艺。
“木偶戏对语言的依赖度较低,泉州木偶戏保留很多闽南古文化,即使语言不通,艺术魅力本身就能征服观众,观众接受度很高。因此,泉州提线木偶是共享两岸文化记忆,加强彼此间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王景贤说。(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文化名片
提线木偶在汉代成为殡婚嘉会中的独特表演艺术,晋唐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唐末五代在泉州地区流行。由于在这片土地上历经千年而不间断的传承,泉州提线木偶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剧目,拥有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和多达300余支的传统曲牌唱腔,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一整套相应的演奏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线功法——线规。同时,它还兼备了特具“唐风宋韵”的偶头造型及精美绝伦的雕刻、粉彩、偶像结构、服饰盔帽等制作工艺。2006年,提线木偶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专家点评
王景贤(泉州提线木偶剧团团长)
泉州木偶戏保留了许多地道的闽南古文化。由于闽台独特的“五缘”优势,连庙里的神明也都是认识的,泉州提线木偶对台交流可谓得天独厚。泉州提线木偶剧团平均每年赴台交流两三次,到台湾访演已成为其常态性的工作,这在大陆木偶剧团中独一无二。此外,泉州木偶剧团在台演出有一半以上是在一般民众走得到的庙宇、广场等地,是台湾最接地气的地方。泉州提线木偶不但在台有大量“粉丝”,有的观众还因戏结缘,到泉州寻根,甚至拜师学艺。小小木偶一线牵,不但牵起了两岸民众共同的文化记忆,也加深了两岸民众的情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