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艺术公园魅力初现 帆影初展迎蔚蓝梦想(图)
水镜广场 (效果图)
水镜: 勾画泉州海天胜景
一片用大理石铺设的宽阔广场上,中间凹陷处有一片浅浅的水体,宛如一面明镜,蓝天白云、红花绿树,以及远处的帆影主雕,悉数收集,形成美轮美奂的一幅天然水墨画;浅水渐渐消退,一只只镶嵌在地面的喷雾头,喷射出水气体,如梦似幻,仿佛令人重返泉州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非凡场景……这就是位于公园南侧主入口处的水镜冷雾广场。
据介绍,整个广场面积有两千多平方米,配置水雾喷头1658只,以水景喷雾的方式,体现海丝文化元素。水镜广场通过线性的视觉通廊,结合园内帆影主雕、海上福船造型,营造出一幅古代港口贸易盛大场面,勾画了今日泉州的海天胜景。
设计施工人员介绍,除了广场的水雾系统外,四周正在布置的绿化景观也是很有特点的。分布于广场四周的条形座凳花坛内,种植凤凰木,为游人提供遮阴休憩的绿色空间。到了每年六七月,进入凤凰木花期,红若凤冠的花絮,将成为广场一抹亮点。
“红房子”充分运用泉州元素
红房子:山海梦 都在一砖一瓦间
由水镜广场左侧步入,一座醒目的刺桐红建筑出现在眼前。从外观上看,这栋红色建筑整体造型有着灵动的流线美,东西两面艺术景观墙,用了泉州传统的一些老材料砖石;屋盖则是红色的木栅格百叶,中间偏左位置掏出一个巨型圆洞,一道长坡浮于大屋之上,顺着长坡而上,可直接进入庭园的大殿里。
灵感源自泉州元素 体现山海讲究生态
屋顶是透明的,光影交错,轻柔地洒在红色的地面上,给人以幽静、恬淡的感觉。由楼梯而下,步行而出,庭院的地面已经用整齐的红色瓦片铺好,红瓦片自然地嵌成海浪小漩涡。
这栋红色建筑,设计者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乌有园社创始人王欣。
几乎两三年就来一趟泉州的王欣,对泉州元素有着很深的感悟,这也促使他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方案设计,并且在一个月后就进场施工。“老材料、古厝、院落、屋脊线、山海……”说起最具吸引力的泉州元素,王欣如数家珍,这也是他的灵感来源。
“用现代建筑的元素来转化对山的认识。”王欣介绍,整个建筑通体色调选取红色,是泉州元素的最直观体现。建筑造型极具线条美,是因为模拟了泉州传统大厝建筑优雅平缓的屋顶曲线,以现代的材料再现,建立一个如水般轻柔、如树荫般清凉的透明屋盖,表现山形与水形,体现泉州特殊的山海文化。
同时,这个屋盖实际上还是一个“海浪”的形状,地面则是红色瓦片与旧石材巧妙组织,铺设成为一张海岛图画,呼应海上丝绸之路,凸显泉州的海洋文化以及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而未来,让绿草自由生长在红瓦地面的缝隙间,让雨水、阳光渗透到地下,用生态循环的方式实现一次诗意的重生,又运用到了“海绵城市”的原理。
“海上丝绸之路”地图地面铺装 (效果图)
圆窗月洞中国梦 光影朦胧欣赏美
“正所谓‘山形面面观’。”王欣介绍,整个建筑东西两面艺术景观墙,是老材料的循环利用,表现泉州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理念。
在屋盖的部分,王欣特别运用了园林的月洞门,作为茶庭的进入方式,亦是“海上生明月”的诗意再现,制造了一个光影如水的清凉迷幻世界。这个圆窗月洞,用王欣的话来说,是“中国梦的一扇窗户”,建立梦幻与真实之间的距离与交流,而飞浮于大屋之上的坡道引人走入这个梦的开始。
随坡道进入的大殿,又被称为“竹影大殿”,它透明、通融,再现了东方独有的荫翳之美,在竹影大殿之下,可以感受到文化下的阳光与风雨,是一个胸怀林泉的山水大殿。“这个设计理念是在阴影中欣赏美。”王欣以多次来泉州的经历作为参考,考虑到夏季天气炎热,创造出这个“最高境界的山水画意境”,未来让文人的山水情怀和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里不仅是美术展览室,也是茶室。(记者 林福龙 李波玲 麦彬彬 郭晓冰 王柏峰 吴嘉晓 戴晓晖 文/图)
海丝艺术公园组雕群中的泉州元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