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光影凝岁月 恒久执着表乡情

鲤城微事   2019-08-12 09:58

  在鲤城,有一位摄影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始终将目光投向泉州的人文生活,将镜头对准泉州的历史、建筑、艺术和宗教……每一次他的照片被“翻”出来,都迅速“蹿红”,重新点燃一代人的青春情怀,触发一批人对泉州城市发展变化的由衷感慨,他就是泉州知名文化人、摄影家陈世哲。

  40多年的摄影生涯,陈世哲拍摄了一万多张老照片,一张张老照片带着人们穿越时空,还原泉州旧时模样,串联起泉州人的记忆。他的人生经历,也如同他拍摄的照片一样,富有传奇色彩,更充满了对家乡泉州无限的热爱。

  知青岁月 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今年71岁的陈世哲出身于鲤城区江南街道登峰社区前店村的一个教育世家,父亲陈奕尚一生为闽南教育事业奔走,母亲沈瑶珍也一直伴随着丈夫投身教育。后来,全家搬到西街,就住在东西塔对面,在此生活超过20年。耳濡目染之下,陈世哲从小就对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这也为他此后的摄影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原本不出意外的话,陈世哲会跟随着父母的脚步,成为一名“灵魂工程师”。但是,上世纪60年代末,知识青年到农村的时代浪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陈世哲也是其中之一。也正是在那段知青岁月里,他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1969年,21岁的陈世哲作为泉州市第一批知青,前往德化县上山下乡。1971年,德化县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陈世哲因小提琴拉得好顺利入选,成为“文宣队”的首席小提琴手。

  “我读初三时开始学习小提琴,父亲是我音乐上的启蒙老师。”陈世哲说,当时家里有一把损坏的小提琴,是父亲在解放前购买的。文革时期,陈奕尚正在准备一篇关于三角教学的数学论文,涉及大量公式,就让正在读初三的陈世哲帮忙抄写。“我就趁机向父亲提出,如果论文发表了,可不可以用部分稿费维修小提琴,他当时就答应了。”陈世哲笑着说,论文发表后,父亲果然让他把小提琴拿去修理,他用稿费报销维修费用。“从那时起,父亲就开始教我一些基本的乐理和小提琴的入门知识。”

  此后,陈世哲便跟着“文宣队”排练演出,进村入户为群众带去欢乐。

  偶然“触电” ,拿起再也放不下

  1978年,陈世哲离开“文宣队”,调往德化县文化馆,负责文学创作和群众文化工作。也是在这里,陈世哲与摄影偶然“相遇”。

  “1980年,福建省开设摄影培训班,每个县文化馆都有一个名额,”谈起与摄影的“初次触电”,陈世哲仍记忆犹新,其实,原本他并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只是由于原定人选前往桂林写生,馆长不想浪费名额才推荐陈世哲前去学习。正是这次偶然,让他从此对摄影着了迷。

  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基础,让陈世哲在摄影世界里如鱼得水,帮助他捕捉稍纵即逝的画面。“在‘文宣队’期间,我曾经负责舞台布景;而在摄影之前,文学更是我的爱好。”陈世哲说,摄影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都是密不可分的,对摄影帮助很大。美术让他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山水诗意、人文趣味在他的镜头下是那么的鲜活;文学赋予了他敏锐的观察力,百姓生活、民间街景在陈世哲的镜头里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1985年,陈世哲离开工作生活了16年的德化,到泉州市旅游局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不论是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工作,陈世哲始终将镜头对准平凡百姓、日常生活,对他而言,人文生活的趣味性最具有吸引力。在泉州市旅游局工作期间,陈世哲负责旅游宣传,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拍摄了许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泉州的老建筑。如今,当这些老照片出现时,总能引发泉州人一片惊叹。

  “在学习摄影之前,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陈世哲说,相机让他更方便记录,更细致、全面地观察、回忆脑海中的画面、情感。“相机就是我手中的第二支笔。”

  那一晚,天安门广场只属于他

  1983年,陈世哲从中国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毕业,他撰写了题为《论摄影的戏剧性瞬间》的毕业论文,1985年,这篇毕业论文在《中国摄影》杂志第三期发表,这是福建省第一篇登上国家级杂志的摄影论文。

  此后,陈世哲的论文《理论在摄影的现象河上漂流》再度登上《中国摄影》杂志,他也凭借在摄影美学理论研究上的深厚造诣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实际上我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并不是依靠参展的照片,而是因为写摄影理论方面的研究。”陈世哲说,摄影理论深造对于摄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也有助于提高摄影家的素质。

  随着摄影理论方面的深入研究,陈世哲拍摄了许多优秀的照片。但是,说起心中最喜欢、最自豪的莫过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他在天安门广场上拍下的五环烟花。

  2008年,泉州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视觉与特效总设计师,而陈世哲作为蔡国强工作室特约摄影师前往北京,跟踪拍摄奥运焰火从试验至开闭幕式全过程。

  8月2日,开幕式前夕,蔡国强向奥组委提出希望拍摄一张历史性的照片——《北京奥运》,要求以天安门为背景,奥运五环则在其上空。“原本五环烟花是准备在鸟巢发射,但是蔡国强说只有天安门能代表北京、代表中国,一定要在天安门拍摄。”陈世哲回忆说,最终奥组委同意了,这张照片则交由他拍摄,当时,蔡国强只对他说了四个字:万无一失。接到这样的任务,陈世哲的内心既紧张又激动,“时间只有短短一秒钟,机会也只有一次。”当时,蔡国强还要求他要用胶片拍摄,因为只有胶片才能证明这个事件、这张照片是真实的。

  当天下午3点半,天安门广场上只剩下工作人员,空旷又安静。陈世哲默默选定位置,摆好器材,待天色渐渐变暗,他换上中焦镜头,拍下了一张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照片,又退回广场中间,换上超广角镜头,等待最后一刻的到来。晚上11点,陈世哲接到通知:“10分钟后,烟花发射!”他压下心中万般思绪,回想此前收集到的数据,冷静地换上镜头、拿起相机、调好快门光圈,心中默默计算好烟花将会达到的高度,“咔嚓”一声,画面完美定格。

  拍摄完成的那一刻,陈世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今夜,天安门广场是属于我一个人的。

  那一晚,天安门广场只属于他

  2008年10月,陈世哲收到了一份来自美国俄亥俄州丹尼森大学的邀请:希望他能前往美国开讲座,介绍泉州。原来,当时的丹尼森大学校长偶然间得到了一本名为《世界的泉州》的摄影集,大为惊叹:没想到中国竟有泉州这么一个丰富多彩的城市。这本摄影集出版于2006年,展示了泉州的历史、人文、建筑、宗教、艺术等多方面的珍贵照片,主编和拍摄者正是陈世哲。

  陈世哲热爱泉州,也希望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收到邀请后,他十分珍惜这次美国之行的机会,事先准备了大量有关泉州的照片和资料。没想到,原本只是一次简单的讲座,竟因这些资料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008年10至12月,陈世哲独自一人应邀前往美国,除开讲座外,还筹备举办《世界的泉州》专题展。“这次美国之行,先后在纽约、西雅图、圣地亚哥等城市举办展览,主要介绍泉州的人文历史。”陈世哲说,艺术是相通,照片里展现的泉州风情与人文让众多国外的观展者着迷。因此,在圣地亚哥中华历史博物馆的展出时间由原定的一个月延长至三个月。“这次展览,让世界认识了泉州。”

  美国、法国、土耳其……不管走到哪里,陈世哲都会向当地的民众热情地介绍家乡泉州,他的展览也在世界各地举办,一张张承载着泉州历史文化的照片让世界更了解泉州,了解中国。

  近年来,陈世哲一边拍摄,一边埋头整理资料,准备集结出版《泉南旧事》。“这本书计划分为四册,主要分为城乡旧历、人文印记、爱拼爱赢、民生百态四个部分。”陈世哲说,今年国庆节期间将会举办一场《泉南旧事》专题展,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如今,陈世哲将整理资料看得比拍摄更重要,他认为“有必要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