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老布店 坚守西街旧时光

鲤城微事   2018-05-21 10:15

  西街,是一个充满市井气息,象征泉州繁荣发展的地方。从钟楼的这头,信步走进西街,在肃清门广场附近,就能看到“西街老布店”,店面不大,却层层叠叠装满往昔岁月。

  20来平方米的店里,两座枣红色的布柜,漆上淡蓝色的内底,一方方布匹,整齐划一地站立着,天蓝色、紫色、小碎花、牡丹花底纹……仿佛时光倒置,一脚踏进民国。店中间,枣红色的方台子,在小小的店里显得特别开阔,颜国建就在这上面裁量扯布。

  相比于街道的喧嚣,这里是安静的,只听到“哒哒”声从里间传出来,缝纫机的踏板一上一下,机针一升一降,鲜艳的绿丝线被牢牢地钉在布面上,布料在那双大手里像有了魔力,一边一角渐渐丰富起来。

  曾经风光无限,一日成交几千元

  “这把尺子,我用了几十年,晋江博物馆想来买,我舍不得卖!”案几上,一把木尺被岁月摩挲得掉了漆色,边缘也已磨成了透亮的红褐色。一把加固过的算盘里几档细杆已经脱落,算盘珠拨算得飞快。手起刀落间,断布的剪刀闪着锃亮的光,刀口上镌刻着“颜国建”的落款。这些旧物什,是颜国建的宝贝,也是老店的旧人。

  说起西街老布店的起源,不得不提颜国建的父亲。当年,他的父亲在晋江供销社工作,认识了几位做百货的朋友,大家有的有经验,有的有手艺,满怀创业热情,便商议合办一家布店,由鲤中街道出资金,放在现在相当于一家社区企业。

  1982年从父亲手中接过布店,颜国建成为它的第二位主人。

  那时候的西街,马路中间井眼排成串,街上到处是纯色的衣服,就连裁缝的手艺,设计的样式,也都相差无几。那是布店的黄金期,当时的老店开在开元寺对面,十几平方米的店里常常挤满人,七八个伙计介绍花式、扯布、收银,忙得不可开交。当时火热的西街老布店,是泉州市面上数得上号的布店,在一个月店租只要49元的年代,颜国建每日的现金交易就有好几千元。

  22岁那年,颜国建便开始独立经营西街布店,他熟知布的脾气和品性,卷布、量布、扯布、缝纫样样精通,店里的方台子就是他大展身手的舞台。

  “卷布看着简单,新手第一次卷,两头歪歪扭扭的,不成样子。当时学了好几天才上手。颜国建麻利地用两只大手握住布料两端,快速翻动木板,两头像刀切过一样平整,脸上的表情严肃而认真。

  这双手拨了上万次算盘,为他人裁剪了无数件衣裳。现在,这双手为了传承传统,在成衣的冲击下,有些不知所措,却依然坚持着。

  如今门庭冷落,客人屈指可数

  甜蜜光景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到了90年代末,时代变迁,量布裁衣的人群渐渐散去,泉州市面的布店也只剩下零星的一两家。而老布店也经历了4次搬迁,从西街西一直搬到了西街东。店租一年年涨,从最初的49元,到现在的3000元,怕常来的老人找不到,颜国建始终不曾离开西街。他和老店,目送着一位位常客,从初老走向深邃苍茫的最后一程。

  那时候,男士流行西装,女士流行套装,选最好的料子,男西装要做双排扣,配同料头的西装裤,最好再配个马甲,俗称“三件套”。女士的套装,上半身也是西装款式,下身配一布裙或是长裤,与男装一样并不以修身为美,而是以宽大为时尚。颜国建回忆说,当时店里一身西装的呢布料大概花费150元至180元,普通的衣服料子,二三十元就可以买到了。

  然而,现在没有多少人再逛布店,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挑布料为自己做一身衣裳,光顾布店生意的客人还是以中老年为主,每个星期过来的客人都屈指可数,与旁边的商场形成了巨大对比。

  “我们也就是开店时间长,货真价实有口碑,才维持到了现在。”颜国建说自己不想让老布店就这么在市面上消失了,但他对布店的命运早就心里有数,关门是迟早的事,也能看出他满脸的无奈和惋惜。

  颜国建说,他仍旧觉得自己过得幸福也知足,起码生活不必时时焦虑。天亮辞别西街的自住洋楼,在朝阳里打开布店的一片片木门,也许寂静地坐一个晌午,也许一天只见三五个客人。早上挥手跟家人说“再见”,晚上又回来,电动车停在同一个地方,旧皮鞋塞在同一张椅下。他和老店的日常,像是被按下了重复键。

  多少个日日夜夜,西街亲密地陪伴着他,看他从年少到成人,看他从中年到初老,布店也站成了西街的老店。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