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源深巷紫藤香 雪庐画室美名扬

鲤城微事   2018-04-16 11:16

  鲤城区通源巷8-2号,在一栋老旧平房的门前,一棵紫藤树枝爬满院里房子的外墙。每年1月到4月,紫色的花蕊便成为老巷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80年前栽下紫藤树的李硕卿老人已经去世,但老宅里李家两代艺术家的故事依然为人传颂。

  痴迷艺术,热爱古城

  走进老宅,院子里左边便是著名国画家、工艺美术家李硕卿生前的画室“雪庐”,门前栽着梅树。在这座建造了几十年的老旧平房里,李硕卿度过了他生命的大半时光。

  李硕卿少时家境贫寒,随父亲种菜卖菜。他酷爱美术、工艺,却只能半工半读。父亲病逝后,李硕卿在泉州古城自立画室,卖画为生。1927年,他凭借娴熟的画技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得到国画大师潘天寿、王个簃的赏识和培养。

  “父亲小时候很喜欢跑到西街、中山路写生,用砖头在石板上画,用树枝在地上画。”李硕卿的四儿子李崇正说,父亲对故乡爱得深沉,泉州的风景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1957年,李硕卿认为苏州、杭州有八景,古城泉州也应该有八景。他用3个月的时间,走遍泉州,选定了20多景,最后创作出《双塔凌空》《清真夕照》《笋江月色》《东湖荷香》等一组泉州八景画作,轰动一时,也为后人定格了那段岁月里的泉州八景。此外,李硕卿对清源山情有独钟,不仅年年要爬清源山,更描绘出《清源春道》《石老君》等国画,直到逝世前一年的春天,他还抱病到清源山山顶写生,创作作品《清源山上望洛阳》。

  在孩子们眼中,李硕卿是位严厉而专注的父亲。“他对艺术痴迷又执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李崇正回忆道,小时候父亲痴迷于画画,即便晚年生病了,只要身体还行就要提笔作画,一生创作了上万幅画作。

  1993年12月,李硕卿去世,享年86岁。临终前,捐献人民币10万元,作为李硕卿美术基金会经费。

  耳濡目染,传承衣钵

  从小耳濡目染,李硕卿的大儿子李克朗、四儿子李崇正都选择走上艺术的道路。他们继承了父亲对艺术的追求,又在新的领域进行开拓和创新。

  专攻山水画的李克朗,小时候就与书画结缘。他说,对于自己小时候画的画,父亲从不当面表扬,批评的倒有许多次。于是,李克朗常常等父亲去上课或外出了,才自己在家里画。

  李克朗曾回忆说:“有一次,父亲外出,我偷画了一张,故意放在桌上,让风吹到地上。后来,父亲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就问是谁画的。父亲说,是我家克朗画的。那位朋友赞赏地说,克朗才几岁就画得那么好呀。”在天赋基础上和父亲的严格教学下,李克朗刻苦学习,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从未懈怠。

  四儿子李崇正则喜欢上了根雕艺术。从父亲笔下的画作里,李崇正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他利用业余时间,踏遍泉州的山山水水,寻找生长在悬崖峭壁间的榕树、榆树、七里香等植物,经过自己多年的培植、修剪,成为大大小小的盆景艺术。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位严父,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艺术创作,但是也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时常检查督促孩子们的学习,“不刻苦努力还会被责罚。”

  岁月变迁,扎根古城

  如今,李崇正一家人仍住在通源巷的老宅里。

  清晨,他会骑着电动车载着老伴到巷子口的菜市场买菜。巷子悠长,他们一路骑着车、聊着天。回家就开始摆弄他的花花草草,院子里摆满了他近年来的“作品”。巷子里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没事就到家里拉拉家常泡泡茶。院子里的画室仍有学生来作画,人气不减。“从我出生起就住在这里,感情很深。”李崇正说。生于斯长于斯,时光深处是岁月静好。

  在古城古巷里住久了,对有一定年岁的东西特别喜爱。与父亲一样,李崇正很喜欢搜集旧文物、书画等带有古城印记的东西。只是父亲偏爱有科研价值的文物,自己则出于单纯的喜好。他经常在古城里转一转、淘一淘,收藏了许多“老物件”,这些都是古城历史文化的见证。

  门前的紫藤花开了多少个春秋,院子里的房屋开始腐朽斑驳,巷子狭窄交通不便,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李崇正也从未想过搬出去。李硕卿的女儿与女婿、孙子们也住在附近,李家的一代一代就扎根在这里了。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