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 泉州将初步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现代化美育体系
梨园、木偶、剪(刻)纸等传统文化艺术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点,图为在泉州晚报大厦举行的“阳光下成长: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美术获奖作品·八闽展”泉州站开幕式活动。 (林劲峰 摄)
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将陶艺与语文、综合实践等多学科融合,拓展学生艺术视野。 (曾聪虹 摄)
在泉州市各中小学、幼儿园中,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正蓬勃开展,渐成办学特色。近日,泉州市政府出台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从今年起,美育将作为泉州市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到2020年,初步形成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泉州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美育进课堂拓展艺术视野
在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堂三年级美术课上,林志燕老师用别开生面的比赛,点燃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学生用盘绕、叠圈、缠绕、铺排等泥条盘筑的方法,在课堂上制作完成生活器皿。盘泥条是一种古老而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也是该校“妆糕人”技艺传承课堂的一个延伸。该校将“妆糕人”传统民俗技艺引入校园,建设了专门的“妆糕人”艺术吧,开发校本教材《和园美韵,悠然陶艺》,将陶艺与音乐、语文、综合实践、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定期举行综合实践活动,用学生作品点缀校园,让校园更具闽南文化特色。近期,该校的成果项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课堂——基于泉州“妆糕人”技艺的学校传承实践》获得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
这是泉州市学校开展美育的一个缩影。在泉州市各个中小学,形式多样的美育课程蓬勃开展,如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等都进入了校园,南音、北管、高甲、梨园、木偶、剪(刻)纸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都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