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惊叹中国“北斗系统” 专家称不扭脖子也搭桥
集成、高效的研制思路
针对Ka频段相控阵天线技术的研究始于“十五”期间,总体部已积累不少相关技术。该部高度重视本次“Ka星间链路相控阵天线”攻关工作,在星间链路体制尚未确定、研制任务分工尚未获得上级机关明确支持的情况下,建立了自主投入跟进机制,大力培育相关核心技术和产品。截至目前,该部就“Ka星间链路相控阵天线”自主投入研发经费累计已达1亿元,并已根据研制需求制定了后续经费投入计划。
在该天线攻关初期,该部抽调了天线、热控、机械、电子、供配电、空间环境等多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攻关团队,开展协同攻关,仅用14个月,就研制出国内首台符合方案要求的“Ka星间链路相控阵天线”产品。
在型号研制任务基本明确后,该部又迅速成立了专项项目办,推进相关工作,并发挥自身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将该天线的研究重点由电性能的实现,向长寿命、高可靠的航天工程系统应用转移。该部攻关团队以年轻人为主,在完成研制任务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年轻技术人员的快速成长。相控阵天线技术负责人年仅34岁,团队平均年龄31岁。
在“Ka星间链路相控阵天线”攻关研制中,该部研制团队采用“分大为小、逐个击破”的办法,将任务分解成三大步,每一大步又细分出十余小步,每一小步以天为单位,设置细致的推进节点。通过快速完成风险识别、快速进行方案修正、节约有限研制资源,确保了研制任务按最优路线高效推进;同时,强化团队内部及与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技术集成优势,准确快速地传递信息,实现工作快速响应;此外,借鉴技术“归零”的方法建立检讨机制,通过一套专门的快速检验方法,确定技术实现路径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有效避免了过程的反复。通过小步求快、阶段评估求稳双结合的方式,提升了进度管理能力与创新效率。
北斗全球导航系统首发星星间链路天线方案尘埃落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提出的方案脱颖而出,其在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工程中的卫星抓总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上级领导及五院多次组织的由国内多家研究单位参加的系统测评中,该部研制的“Ka星间链路相控阵天线”均以系统指标最优、技术成熟度最高、空间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等特点胜出。
就这样,该部在一年内突破了“Ka星间链路相控阵天线”的宽角扫描技术、收发组件技术等9项关键技术,完成了整星总体布局、力学环境适应性等8个工程化设计和试验。在上级领导及五院多次组织的由国内多家研究单位参加的系统测评中,该部研制的“Ka星间链路相控阵天线”均以系统指标最优、技术成熟度最高、空间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等特点胜出。
目前,该部正在按既定流程紧锣密鼓地开展相关研制与生产工作,力争尽早实现首飞,让相控阵天线“巡视九天”,让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威震四海”。
推荐阅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