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台海新闻 > 正文

第五届松山文创园台北举行 文创“小确幸” 匠心可独运

2016-07-14 08:49 来源:人民日报 0

  柿子和花生做成挂坠,取其谐音“好事(柿)会发(花)生”;纸飞机的尾翼被改造后,飞机弹射出去可以自动折返;炫酷的左轮手枪浮雕,打开就成了笔记本……辅仁大学的大陆交换生赵梦佳和朋友在华山1914文创园区整整逛了一天。这些匠心独运的小设计,让她流连忘返。她说:“台湾是‘第二眼美女’,乍看可能不起眼,但细瞧这些小玩意儿,真心觉得台湾的美在于精致、细腻。”

  小朋友饶有兴趣地在制作模型。

  今年4月至6月,第五届松山文创园祭于台北举行。观众将美好的祝福写下,赠予年轻的设计师们。

­  创意点火 政策扇风

­  “没有了创意,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绕点弯子使点劲,“匠心”就可“独运”。赵梦佳看到的只是台湾文创产业的冰山一角。高雄师范大学设计系教授李亿勋是台湾著名的马赛克艺术家,他将马赛克嵌入公共设施,高雄捷运站、路边都能看到他的作品。谈到文创产业,他说,“台湾文创产业以人为本,以小博大,不用耗费巨资,小创意一不留神就能转换为大能量。”

­  普普通通的邮筒贴上马赛克,就成为街边的一道风景。如何“点石成金”?李亿勋认为:“文创产业的门槛相对较低,投入较少,重要的是天马行空的想法和点子。寥寥数人一个小团队,甚至只有你自己,只要‘点’能对,就有可能成功。”现在网络流行“套路”一词,如果文创也有“套路”,那就是利用既有的文化艺术,予以重新包装,并赋予新的展现形态与内涵。

­  当然,从创意发展成产业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这期间与政策倾斜密不可分。“钱淹脚目”“躺着数钱”……制造业曾经为台湾创造过一次经济奇迹。但是,一方面,随着数字化、全球化的风起云涌,资金、人才、资源的全球性流动,优势逐渐被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所取代,尤其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台湾制造面临缺乏特色商品竞争优势的危机;另一方面,追求生活品质、品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台湾人认同。五花八门的平台、载体不断涌现,成为社会多元发展的注脚。台湾文创应运而生。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大陆青年创业园吸粉台湾青年 台湾青年想来大陆实习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