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南山遗址新发现 “南山文化”露出冰山一角
2013年10月初至2014年1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明溪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南山遗址进行第三轮发掘。
在近3个月的山顶旷野遗址挖掘工作中,专家们欣喜不已:遗址山顶区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两个蓄水池、一座墓葬,还有大量的灰坑、柱洞遗迹和陶片、石制品、红烧土等文化遗物。此次山顶发掘区最大的收获在于发现近百个不同时期的柱洞和蓄水池。
居住在山顶,住的人多了,不能只靠天喝水,缺水咋办呢?这难不倒古人。三明的万寿岩遗址发现旧石器早期人工石铺路面,这说明三明一带的原始人就有能工巧匠。而明溪先人则用他们的聪慧,发明了饮用水工程——水窖,而且还用鹅卵石垒成。对于远古的新石器时代来说,蓄水池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挖掘现场,笔者看到一个深坑,鹅卵石遍布其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博士说道:“这个坑是原始人为解决饮用水而特意建造的蓄水池,深达2米多,在全国考古史上非常罕见。你看,古人的储水池设计很精巧,开始时先挖一个很大的坑,然后往中心点挖下去,像一个井,水满的时候,四周可以取水,水少的时候,就到最低的地方去取,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据专家介绍,柱洞的发现表明,从新石器时代直至商周时期,明溪的先民已选择在南山长期、大规模的生活。该时期数量如此丰富的柱洞遗迹为福建省内所罕见,此次发现将为我们了解史前人类的建筑模式提供新的证据。蓄水池的发现,则表明早在数千年前,明溪先人就已经懂得有意识地利用人力改造自然、获取资源,同时蓄水池也反映了当时山顶的人口规模较大,该时期的此类遗迹同样为福建省内首次发现。
4号洞出土大量罕见陶片南山陶艺超过龙山文化
经过考古发掘,南山遗址陆续出土了古人类四五千年前使用的大量生活生产用品,主要有石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镞和砺石及戈矛;陶器有釜、罐、鼎、豆、壶、杯、纺轮、网坠等。陶质以炊器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非常丰富,有绳纹、条纹、篮纹、曲折纹、叶脉纹、圆圈纹、刻划纹、网纹、戳点纹、压印纹及附加堆纹等。
距地表1.5米左右,4号洞还发现了大量省内罕见的磨光黑陶碎片、白陶片,此为南山遗物的一大特色。这种磨光黑陶上了黑釉,釉色圆润柔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色泽十分抢眼,令人眼前一亮。这些碎片从工艺上来说已经属于距今45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工艺水平可与现代陶艺相媲美,在福建其他遗址仅零星发现,特别是发现数件磨光黑陶外侧疑似存在红色涂料(专家称,该陶器尚未水洗,待后期实验室中采样分析)。
省博物院范雪春教授介绍说,磨光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器物,这是第一次在福建省发现这么大规模的磨光黑陶。磨光陶最发达的是中原地区,像山东的龙山文化,其年代大约是4300到4000年左右,南山遗址又超过了龙山文化,证明在5000多年前,福建的制陶业是非常发达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