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农村青年婚恋现状调查:农村女青年“不愁嫁”
相亲几十次发现媒人产业链
“一天见的那3个姑娘,一个也没成。媒人只顾挣钱,甚至连相亲的这俩人是否般配都不关心!”
媒人告诉李建国父母,南边村、北边村有好几个姑娘呢!李家刚刚询问“怎么去”,就有媒人拿出电话回答说:找个车吧!很快,一辆面包车就拉着李建国与3个媒人出发了。
“到了南边的村,先找了这个村的媒人。”李建国给4个媒人一人一包10元的烟。谁知媒人不领情,他们嫌这烟太孬,说现在不流行这烟了,问他要另一个牌子的更贵的烟,李建国只得又去换烟。给相亲的女方家买了水果和糖果后,一进女方家才得知:来得不巧,姑娘出去玩了,不在家!
“这时媒人跟我说:不要紧,北边村还有。”小面包车拉上几个人又直奔北边而去。到了村里,李建国又先给北边村的媒人买了一盒好烟。
这一天,不包括那个没见到的姑娘,李建国一共和3个姑娘相了亲。“车钱花了230元左右,请六七个媒人吃饭花了差不多400元,买烟花了100多元,加上给女方家买的水果和糖果,一天下来就是1000多元。”
三年相亲几十次,李建国发现不仅专业媒人以此谋利,甚至一些出租车、饭店、烟摊和媒人一样,挣的就是相亲的钱——每一拨媒人组织相亲,都会找固定的车;媒人收到好烟后,自己也不吸,而是再卖回烟摊;就连饭店的服务员看到小伙子请媒人来吃饭,也可着劲儿推荐价格较贵的“特色菜”。
钱没少花,相亲效果却差强人意。李建国一天见的那3个姑娘,一个也没成。他告诉记者:“媒人只顾挣钱,甚至连相亲的这俩人是否般配都不关心!”
明知难有结果,但李建国还是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不时由媒人带着去相亲。“父母担心驳了媒人的面子,就没人再给介绍了。”因为拒绝这样的相亲,27岁的他还挨过母亲的打。
娶媳妇条件编成“数字口诀”
“一团院、二层楼、彩礼就要三斤三两、家里四轮汽车两头尖、父母不能超过五十岁。”
记者采访时发现,借着结婚向男方索要钱物的花样可谓不断翻新:彩礼“万紫千红一点绿”——“万紫是一万张5元的,千红是一千张100元的,一点绿不是翡翠就是玉”;“一动不动”——“动的是小汽车,不动的是二层楼”;“万里挑一”——“订婚时男方就要给女方一万一”……
不仅索要钱物,而且还对房子、汽车,甚至对男方父母的年龄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有的女方提出房子必须是紧邻主要街道,小胡同里边不行!”有农村青年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有车的话,小胡同里车过不去。
女方要求到县城买房子,成为这一两年间邢台、邯郸一些县城房价上扬的主要原因之一。“去年年初还每平方米2000元呢,今年就3000元了!”有馆陶男青年表示。
至于父母为什么不能超过五十岁,一位馆陶农村男青年解释说:“父母超过五十岁,需要照顾,将来还不能带孩子!”“多现实啊!”坐在旁边的一名男青年愤愤不平地说。
男女比例差距巨大的背后
“一查出来是闺女就做流产了,这一拨净小子。你打听吧,哪个村都是!”
有2000多人的河北省曲周县李于子口村,22~26岁的未婚男青年有近30人;鸡泽县赵庄村也有村民2000人,同一年龄段未婚男青年也有30多人……而在这些村庄同龄的未婚女青年却寥寥无几。
其实,“媳妇难找”早在郭威读村小时就已初露端倪。“我们一个年级一个班。”他回忆说,班里30多个学生中,“男生是女生的两倍还多”。
有农民告诉记者,当地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第一胎为男孩的夫妇是不允许生二胎的,而第一胎是女孩的还会允许生二胎。在他看来,正是这样的政策导致了如今农村人口出现男女比例失衡。
一名曾在鸡泽县小寨镇计生部门工作过的人员告诉记者,因为需要干农活,加上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人偷偷对胎儿做性别鉴定。“一查出来是闺女就做流产了,这一拨净小子。你打听吧,哪个村都是!”
对于农村“找媳妇难”的成因,一些在外打工的男青年则补充说,由于收入、房子等现实问题,男青年很难在打工的城市中解决恋爱婚姻问题,出外打工的女青年则多了在城市结婚成家的选择。
邯郸市广平县人民法院吕善平法官告诉记者,如今“找媳妇难”已导致农村一些地方早婚现象重新“抬头”。曲周县李于子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文芳也对记者证实:“在当地,男方超过25岁,就意味着找对象更难了。”(中国青年报)
(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