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造超级高铁 测试时速最高可达400公里

华西都市报   2018-03-15 11:49

  效能之最

  全世界最小的轨道截面积 实际悬浮载重最大能达一吨

  倘若只是速度快,无法载很多人,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只能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高温超导磁悬浮的核心,是它的效能最大化——在宽度120毫米,厚度25毫米的轨道截面上,实际载重能力最大为一吨。这个轨道截面积,目前为国际上同等悬浮能力下的最小截面积。

  此前,该实验室已验证,“磁悬浮+真空”创造的低阻运行环境,能有效提升未来高铁的速度。“这条直线试验线,将极大地提升试验时速,并进一步验证准真空、高速环境下‘超级高铁’的可行性。”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目前,该实验室正在与中国中车联合研发能载100人的1:1样车,这种实用化原型车悬浮能力将达到2吨/米,悬浮高度15毫米,能达到现有轨道交通运营载重的要求。”

  将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应用在轨道交通上,是西南交通大学首创。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研制出世界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此后又研制出我国第一条环形试验线及国际首个真空管道试验系统。实验室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真空技术已经很成熟,高温超导技术也有成型的解决方案,二者相结合的未来“超级高铁”,时速有望突破1000公里。

  这也意味着,未来若能坐上“超级高铁”从成都到北京,将由现在的7个多小时缩短到100分钟以内。

  然而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了解,目前进行的是验证性试验,项目投产前还要进行中试,到最终的商业化运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作为一个新兴前沿领域,每一步都是未知的,需要有科研自信和各方的支持。

  测试不断

  行驶过程中完成系列测试 为下一步的载人中试打下基础

  据了解,这套全球时速最快的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直道试验线装置,将采用直线电机弹射加速,将列车模型在140米距离内加速至400公里时速,并在行驶过程中完成列车空气动力学、管道-磁轨-车体耦合振动、运行平稳性及稳定性等一系列测试,为下一步的载人中试打下基础。

  2014年,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实验线,在西南交大的成都实验室里顺利搭建完成。2016年,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发明人王家素、王素玉老师,将自己毕生研究的心血撰写下来,在德国出版发行。彼时距德国学者提出磁悬浮技术将近百年。

  随着如今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吸引着一波又一波国外同行走进中国,到校“围观”。今年7月,又会有几名国外学者将到西南交大访学。“两位王老师的著作体现出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从领先到被追赶,到再次领先的过程。”研究人员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晓蓓

  综合《四川日报》、央视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全文)
  • 七部门联合发布《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
  • 1870万人次 全国铁路迎来“五一”节前出行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