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日”分子为何频繁出现 警方曾将精日分子行政拘留

法制晚报   2018-03-09 17:01

  ­   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记者会上回应记者提问时,痛斥“精日”分子挑战民族底线,拿民族伤痕开玩笑,侮辱民族先烈。

  ­  同日,南京市公安局发布警情信息,上海人孟某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录制视频宣称“南京杀三十万人太少”等极端言论,引发舆论谴责,南京警方对其处以行政拘留8日的处罚。

  ­  “精日”分子频出,反映了有些人缺乏历史感,割裂了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从而丧失了民族意识和历史意识。

  ­  出现这一状况,与正确的历史观教育缺失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抗日神剧泛滥成灾。这些抗日神剧扭曲了真实的历史,无视中华民族以弱抗强的艰难抗战历程。

  ­  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军民在积贫积弱的环境中凝聚民族意志,在给养、军备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抗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抗日战争史是一部可歌可泣又凄惨悲壮的民族国难史,中国军民前赴后继、共赴国难。我民族意志之坚决、民族气节之浩然让全世界为之击节赞叹。

  ­  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不甘被奴役不甘被殖民,铁骨铮铮,在艰难环境下抗击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日本军队长达14年之久,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让我们中华民族以战胜国的姿态傲然于世,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淬炼与升华。

  ­  悲壮的抗战历史,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对民族先烈心怀感恩,对民族精神肃然起敬,所以国人之创痛绝对不容戏谑,抗战之历史绝对不容篡改。

  ­  精日”分子的博人眼球与“抗日神剧”的泛滥,有着相似的逻辑背景。某些制片商枉顾历史真实,片面追求收视效果和经济收益,制作了一些情节夸张的抗日神剧。这种抗日神剧容易误导某些青少年观众,把“手撕鬼子”这样荒诞无稽、胡吹海夸的影视情节当成真实历史。这种浮夸剧情容易诱导部分观众盲目自大、虚荣骄傲,更谈不上能感受到民族之伤痛和对民族先烈艰苦作战的崇敬,个别人做出那种挑战民族底线辱我民族先烈的事情就不奇怪了。

  ­  唯有历史之真实,才有记忆之深刻。所以我们要自觉抵制抗日神剧,同时在历史教科书中强化正确的历史观的教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铭记历史,永志不忘。以真相促正义,以正义保和平,我们才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情怀、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评论员 王光泽)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全文)
  • 七部门联合发布《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
  • 1870万人次 全国铁路迎来“五一”节前出行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