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科技人物颜宁:从清华跳槽去普林斯顿真相
“我在清华如鱼得水”
2017年是颜宁学术生涯的一个高峰期。这一年,她不仅攻克了长期的科研目标,还完成了一次身份转换,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拜耳讲席教授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这使颜宁再度成为新闻焦点,这次选择让她被纳入一个新的群体——“归海”一族,并且被解读为“负气出走”。
颜宁有很多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标签:毕业于清华的美女学霸、结构生物学大牛施一公的得意门生、30岁的清华正教授、在CNS发文章如同灌水。就像施一公被看做“千人计划”的标杆人物一样,颜宁则被视为高端海归人才的后起之秀。
2011年,施一公与饶毅在第一次参选中科院院士时双双落选,当时这被视作海归们遭遇“中国国情” 的标志性事件。11月28日,2017年中科院新晋院士名单发布,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标题都要捎带上“颜宁落选”这个点。颜宁对此表现得毫不在意。她说:“科学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种title(头衔)。不论是否当选,我还是我,既没有更高明,也没有变差劲。事实上,我现在有点小得意的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只说我是颜宁,不需要任何修饰词。”
颜宁斥责网上那些关于她“负气归海”的猜想纯属无稽之谈。她有些激动地说:“普林斯顿是我的母校,回到普林斯顿任教,是我一直的理想!”这并非一时的托词。2007年回国以来,她曾不止一次地在微博和博客上表达对普林斯顿的思念之情,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普林斯顿历史的文章。她情不自禁地称赞道:“普林斯顿太美了,又正好位于纽约和费城之间,生活也很方便,是个闹中取静、做学问的好地方。”
“清华对我的支持非常有力,令我毫无经费之忧。可以说,我在清华就跟公主一样。”这也是颜宁对网上“负气出走”一说感到气愤的原因。她解释说,清华对青年科研人员有专项支持计划,对于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也有一定的奖励,在各种支持下,她并不很需要去校外辛辛苦苦申请经费。她不无感慨地说:“在(学校)这些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因此,她也坦承,自己是幸运的。她之所以直到今天依然可以保有棱角,是因为在清华这座象牙塔内,她并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与困难。
颜宁也因此把清华看作“娘家”。她衷心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与同事们:“赵南明老院长与施一公通过各种努力,解决了经费问题,使我们刚回来的年轻人能够安心于科研。”此外,她还感谢匡廷云、王志珍等一批校外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对她的肯定与支持。
12月15日,在《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把颜宁所谓“归海”的现象与施一公当年的海归相比较:“施一公从国外回到中国,作为一种现象,形成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进程中有转折点意义的标志……以颜宁为代表的又一代更加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由于在中国的土地上取得的非凡的科研成果而被世界著名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中国聘出去担任正教授、讲席教授的学术职位,这难道不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新时代的一个标志吗?”
在现场,王志珍问道:“亲爱的颜宁,你是清华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也拥有中国乃至于世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地位,为什么还要折腾自己非要一切从头开始呢?我觉得这有点自讨苦吃。你如何回应外界的关注呢?”
颜宁回答说:“从2014年开始,不仅是我,有几位教授都传出新闻,说被美国顶尖大学,比如MIT聘过去做教授。对于我回普林斯顿任教,很多人有各种议论、猜测,甚至觉得这件事有一点悲情,认为我是被 挤压 走的。其实真的不是。我去普林斯顿确实有点自讨苦吃,我在清华这个我最爱的母校待得太舒服了,害怕自己的才智不知不觉浪费了,想换一个环境重新挑战自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有大批的留学生出国,是做学生,现在终于看到了一批人被请回去,而且是到了顶尖的学校做先生。这是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