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宗教商业化乱象十宗罪 中国佛教道教商业化乱象有哪些
国家12部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领域商业化问题。
近年来,商业化一直是佛教道教发展过程中的“重灾区”。这些年,我们被哪些乱象坑了又坑?今天,小编就为您细数佛教、道教商业化乱象十宗罪。
第一罪:信仰竟成自家财产 村里致富全凭它
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必须坚持非营利性质。任何佛教道教场所都不能由组织或个人来进行投资或承包经营。
但在河北易县,马头村的奶奶庙“红”极一时,引来骂声一片。因为这些奶奶庙按照“股份制”“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的模式经营,为了经济利益胡乱造神、把信仰当生意做。
就是这样的“奶奶庙”,竟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法宝”。十余年来,奶奶庙成为马头村的经济支柱,每年30余处庙舍的总收入高达近千万元。
而所谓历史悠久,十分灵验的“奶奶庙”,是马头村村民近四十年来集资修建。集资村民是原始股东,庙舍以村里人竞标承包的形式来管理。每天有村民按时按点上班,收取游客的香火钱。
第二罪:旅游景区还是佛门圣地 傻傻分不清楚
我国有大量旅游景区以佛教道教活动场为主要的游览内容,一些景区对佛教道教活动场所收取高价门票,也会借助佛教道教名义开展活动、谋取利益。?
法门寺景区建成后,分属旅游和宗教部门管理的法门寺景区与法门寺界限模糊。景区里所供奉的佛指舍利,以及大量的宗教元素让被“模糊”的游客见佛就拜,分不清寺院与景区是何种关系。
在2012年,法门寺景区就曾深陷涉嫌违规借教敛财的丑闻。景区在与法门寺所签协议过期的情况下,依然使用法门寺的名义,售卖高达120元的景区门票。而景区开业前,法门寺门票售价仅28元。
在售卖高价门票外,景区内收费项目的花样也不断翻新。推出天树、地树供养,每棵每年4800元;在合十舍利塔内供奉佛龛,每尊近两千元;购买佛茶成为了结殊胜佛缘的捷径;捐献罗汉像建造的游客还能将名字刻上石碑。
第三罪:大厦顶楼惊现大佛,佛像还能梳背头
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不能由任何组织或个人来投资修建,而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更是严禁行为。这些年,我们见过的露天奇葩大佛还少吗?
在合肥市环球金融广场招商中心的顶层,就曾修建了一处佛像庙宇。5尊金色佛像,4尊铜色佛像屹立在大厦楼顶,还有2间类似庙宇的建筑。
而同样的楼顶大佛也惊现郑州。今年三月,在郑州新密市的一处废弃厂房楼顶,有一尊5米多高的大佛,正襟危坐,从远处便能看到,异常醒目。
除了楼顶建造佛像,一些打着佛像擦边球的私人造像也令网友大乎“受不了”!有网友在洛阳龙华欢乐园发现一尊奇葩“大佛”。乍一看,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造像是金光灿灿的弥勒佛,但发型是现代的“背头”,身上也疑似穿着“汗衫”。
第四罪:烧高香等于烧高价香 天价香背后藏骗局
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文明敬香是保障文物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减少劣质违规燃香类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对于优化寺观环境也大有裨益。
然而现实却是这样:
单日香客流量近50万人次,首炷香被拍88万元的现象比比皆是。
更有游客非主动消费,而是被自称工作人员的骗子诱导上香。例如在九华山景区,骗子会以搭车为由,引导外地游客去推荐的香火店购买几千元的高价香。
第五罪:表面放生,实则杀生 爱心化身“产业链”
许多佛教、道教信徒热衷参与放生活动,但对环境保护却缺乏概念,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身安全的放生行为。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的乌龟放生池里,木板上爬着的,全都是外来物种巴西龟。
佛教道教界以外的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佛教道教名义开展放生活动。而利用放生活动开展商业性经营,更是坚决禁止。
海南三亚的南山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内,有一座放生屋,放生小鱼收费39元每条,放生海鳗88元每条,放生海龟的价格则根据海龟的大小和重量从1999元到19999元不等。
据记者调查, 在这样的放生屋中,“放了又捞,循环利用”实属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