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宗教商业化乱象十宗罪 中国佛教道教商业化乱象有哪些
第六罪:互联网?拜佛?小心变成互联网+诈骗
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学习佛教、道教文化无可厚非。但有一些投机分子,将互联网当做宗教敛财的新平台。
按照《宗教事务条例》,非宗教活动场所、非宗教团体、非宗教院校和个人设立的互联网宗教信息平台不得组织宗教活动,开展“网上礼佛敬佛”、网上功德箱募款和售卖佛教道教衍生商品等。
但现实中网上拜佛:
这种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提供的收费礼佛服务五花八门,而打款地址都是商业公司,资金流向无人监管。
而在某些礼佛公众号中,供养处就是一个“微店”。供养佛龛需要8000两,按照“银两兑换汇率”1:60的比例,礼佛者要在微店里购买的在线助缘卡在120元左右。
第七罪:无量“功德”还是生财之源?功德箱成景区“金库”
佛教道教活动场所收益应用于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的自养、与其宗旨相符的活动和公益慈善事业中。然而有时,香客们的香火钱并不由佛教道教的教职人员所支配,反而进入了景区的“小金库”。
2014年,潭柘寺功德箱事件遭曝光。据寺内一名僧人透露:在寺内约70个功德箱中,写着“广种福田”的功德箱是属于住寺僧团所有,而写着“功德箱”的全都属景区所有。经查算,写有“功德箱”字样的箱子竟有53个,超过了总数的七成。也就是说,信众和游客若投钱到这些“功德箱”,最后都成了景区的收入!
在潭柘寺内还有六七处有工作人员值守的收费项目,较有名的有“摸石鱼”和“撞钟”等,收费方式也都是将钱款放入功德箱,10元一次。
第八罪:“四大名山”被上市?宗教搭台、经济唱戏
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和其他场所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税收、资产、会计制度,比如开设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如实申报收入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等等。但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不可以作为企业资产打包上市或进行资本运作。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企业、公司想要借佛教道教之名,自己代言。早在2012年,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和五台山要上市的传闻就引发了热议,遭到了大量的反对声音。实际上,峨眉山已上市20年,九华山也已经上市。
在景区运作,经济发展等多方利益驱动下,如何使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场所保持自身独立,不“被上市”,成为了一个难题。曾因上市问题被广泛关注的不只有四大名山。河南少林寺屡屡出现上市传闻、陕西法门寺也曾计划上市,最终由于政策原因搁浅。
第九罪:五台山假庙关了又开!问题场所屡禁不止
对于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要依法依规处理。而对存在商业化问题的其他场所和组织,也要采取没收违法所得、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依法查处。
纵然查处力度很大,部分黑寺庙仍会为经济利益顶风作案,卷土重来。
早在2013年,五台山“财神庙”“佛国中心”两家非宗教活动场所就被管理部门查封。而一年之后,号称关闭的黑寺依旧开放,只是经营内容由“烧高香”改为“披龙袍”。
五爷故里是曾经被查封的寺院,在取缔后不久就重新开张。在五爷庙,龙袍的价格从100元到900元不等,将龙袍放在佛龛上,就叫做披龙袍。买龙袍的游客会有特殊的待遇,上香不用再排队。
第十罪:假和尚四处行骗,娶妻吃肉开路虎
佛教、道教教职人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而更多情况下,由于教职人员认定、证书颁发和基本信息网络查询等工作的疏漏,伪装教职人员进行敛财、诈骗的“假和尚”、“假道士”防不胜防。
浙江温州一名活跃在当地佛教界的“僧人”释智通被准儿媳举报:“他虽然14岁出家,但有妻子名林银香,爱吃牛肉不爱吃菜,出门专车路虎揽胜,或者奥迪A8,出入五星级宾馆,冬虫夏草泡茶……”而经过官方确认,担任两家寺庙住持的释智通并无僧人资格,甚至还一直维持着婚姻。
而另一些假僧人、假道士惯用抽签卜卦、贩卖开光法器和为别人诵经、画符的老套路。比如唐山的王女士就被假 “龙泉寺僧人”的结缘“开光请柬”所骗,赔上了不少“功德钱”。
面对佛教道教商业化乱象,又该如何解决?一方面,要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和条例约束。另一方面,旅游景区和佛教道教场所也要通力合作,严于律己,不得以发展经济、促进旅游和繁荣文化名义助长宗教热。而对于我们自身,也要保持理性态度,避免踏入黑寺庙,假和尚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