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解释生活很有趣 为什么你会讨厌“4”?
“叫了个鸡”有何不妥?
有次我在办公室加班,帮同事的孩子丢个垃圾,蓦然回首,这个盛放着炸鸡、散发着喷香的包装盒上赫然印着店家的招牌“叫了个鸡”。我忍不住惊叹,现在的00后已经这么彪悍了吗?没过多久,就有媒体报道,“叫了个鸡”炸鸡店因招牌和菜单内容恶俗,被城管部门责令整改。一时舆论哗然,谴责这种“无下限”的营销套路。炸鸡店不得不在官方微博上道歉,并承诺整改。
符号学与广告学的结合,最后的成果就是品牌设计。无论是店铺取名,还是广告营销,或重外延,或重内涵,第一要义就是用符号把自己区分出来,标新立异,和别人就是不一样,这样才能扯人眼球,令消费者过目不忘。
还是以这家炸鸡店举例,如果店家想突出自己的外延,可以标榜自己新增了一款“咖喱鸡”产品;如果想强调产品的内涵,就可以打出“黄金鸡块”的噱头。还是原来的鸡块,还是熟悉的味道,只是取名时沾染了土豪金的味道,说不定能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如今商界竞争残酷,店家取名另辟蹊径,让人哭笑不得。有人自轻自贱搏出位,“厕所串串”“畜生包子”“妈的酸梅汤”都冒出来了,不知道执意试吃的消费者内心有多强大,反正取名者胆识过人。不过这些大胆出位还是有边界线的,诸如“强盗之家”“饭醉团伙”,一不留神就会被公安局认定为“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勒令停业整顿。
为什么你会讨厌“4”?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下海经商这条路上前赴后继,沿海一带人们的方言把数字“8”念作“发”,于是8就成了一个吉利的数字。而数字“4”就没有那么幸运,因为谐音“死”,为普罗大众忌讳。有人开业、乔迁、结婚选日子要避开 4号,有人买房子避开 4、14、24的楼层,还有人连身份证、学号这样的指代符号沾了4的边,也会深恶痛绝。
今年教师节,有一个热点话题在网络上引起极大的争议。学号原本是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学生才给每个人设置的编码符号,没想到一个孩子学号被分到了14号,而家长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希望老师能够换个数字,最后竟因换号不成,用各种英文单词辱骂老师,对于其他家长的劝解也是置之不理。忌惮数字到这个地步,这家长也太刁钻了。
在赵毅衡教授看来,这种现象源于人们希望通过一套规则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命运掌控无力,只能欺凌各种符号——譬如折腾数字符号。对这些人的主观感觉而言,符号形式经常比符号的意义更为重要。
这种对数字的迷信,还不仅仅是个人行为。1996年,广州与北京同时将电话号码升级为八位数,北京统一加“6”,寓意“六六大顺”;广州原本拟加“5”,但是遭到群众极力反对,因数字“5”谐音“无”,于是改为“8”,谐音“发财致富”。
无论“顺”还是“发”,这种美好的期盼是心理感受,还是符号制造出来的呢?只能说,这些符号至少从形式上给人带来片刻的欢愉。我们只能换一种方式去理解,生活在一线城市,既然房价、薪水、空气已经让人那么糟心,幸福指数高开低走,如果连数字这种形式上的吉祥美好都不复存在,那我们的幸福感只能每况愈下了。
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你可以不用任何符号(包括语言符号),表达一个意义吗?赵毅衡老师保证你不可能做到。
华西都市报记者 曾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