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解释生活很有趣 为什么你会讨厌“4”?
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
老百姓可能不懂符号学的深意,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象征”,就是“特殊符号”。有一则关于象征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学生讲生活中的象征。他举了个例子,某个领导觉得单位黑色的公车太过单调,想换个颜色。有人提议用红色,喜庆,老百姓不干了,说“这一辆辆红色的小汽车多像红包呀,这些人是想受贿呢”;另有人提议用绿色,环保,老百姓又吐槽“这一辆辆绿色的小汽车多像绿毛龟呀,这些人想长寿呢”。
在哈哈大笑中,这位老师结束了讲课,急急忙忙地跑去菜市场买鱼。原来他和女友约定这天上门提亲,岳母要求得买一条10斤重的大鱼。当他拎着鱼走进女友家时,丈母娘看着开膛破肚的鱼一时傻眼,你怎么把鱼给破了?老师还纳闷,天气太热,破了方便。谁知丈母娘暴跳如雷:“让你买10斤重的大鱼,是象征着我女儿十全十美,你却把鱼给开膛破肚,这不是笑话我女儿不完整吗?”说话间,她抄起一把菜刀,剜掉鱼的眼睛,吼道:“快拎着鱼出去走一圈再回来,我要告诉邻居,不是我女儿不完美,而是你‘有眼无珠’。”
除了由红色象征喜庆,用10斤重的大鱼象征着十全十美的姑娘,我们还用大山象征父爱的坚韧,用大海象征母亲的包容,用绿色象征生命,用金黄象征财富,等等。这许多的符号,因为被反复使用,累计意义,最终都变成了象征。
象征,是意义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只是某种抽象品质的特殊符号,代表着使用过多、积累更深的某种意义,有时候就是一种约定俗称的规矩。还是以结婚习俗做个举例,布置婚房的时候,我们习惯在大红色的婚床上,铺放大枣、花生、桂圆、莲子,取其谐音“早生贵子”。你说我嫌这些零食硌人,换个梨子可以吗?当然不行!你说梨子“立子”,他们说梨子“分离”,任何象征的意义积累,都是一个集体行为在文化上的烙印,单凭一己之力、脑洞大开,无法让这个“梨子”替代“早生贵子”。
空白也可能是符号
既然符号用来表达意义,符号学是文科的总方法论,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文化现象,那么空白是不是一种符号呢?
假设一种情景,一个周而复始的星期一,你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拥挤的电梯,正在脑海里谋划一周的工作计划,抬头看见自己的顶头上司站在身旁。你满脸堆笑地打了一个招呼,却换来对方目不斜视、面无表情。这种空白的表情符号,连emoji表情包都没有办法模拟。于是你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老板没有听到我打招呼吗?他会不会误以为我没礼貌?又或者他对我心存不满,哦,天啊,他是不是想把我开除?
你瞧,老板的一个面无表情,就能被下属解读出这么一长串意义。如果遇上胆子小的职场菜鸟,说不定要上演一场现实版的《小职员之死》——在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就将这种揣测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小公务员在剧场打了个喷嚏,不慎溅到前排将军头上,他的诚恳道歉换来将军的漠然,结果被活活吓死了。
由此可见,既然这种空白被接受者认为是有意义的感知,那么空白就变成了符号。开车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十字路口处,如果你前面的车没有打向左转或者向右转的指示灯,也没有踩刹车或者亮红灯的指示,那么你就可能做出判断,对方要直行,此时的空白“没符号”就是直行的符号。
符号学的制胜法宝
电影《但丁密码》作为罗伯特·兰登教授演绎的“符号学三部曲”之一,依然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大团圆结局,这个自带招黑体质的老头儿,在无妄之灾中惊险烧脑,又一次用符号学拯救了全世界。
既然意义是符号的生命,那这个生命就掌握在解释者的手中。如果解释者就不接招,不把这个符号解释成某种意义,那它就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符号。还是前文和领导打招呼的例子,如果小职员脸皮厚点,或者心宽一点,就当领导没听到又怎样呢,就不会让自己徒增烦恼,这个“面无表情”就不是领导生气的符号。
今年中秋,乾隆皇帝带着140多件文物从故宫移驾到成都博物馆,展出两个月的时间,迎来了60多万的客流量。闭馆前夕,记者再次探馆,试图了解这么多金器、瓷器、书画等文物中普罗大众对哪件文物最感兴趣。采访结果出人意料,国宝金瓯永固杯竟然被青玉龙纽宝印比了下去。据成博讲解员透露,展柜中的这方象征着皇权的玉玺,最让观众拍照不止,提问不休。
玉玺原本是象征皇权的符号,是证明皇位归属的绝对证据,分分钟引起一场军阀战争或者朝野动荡。不过也是一块石头。《三国演义》记载,“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印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在老太太打人的一刹那,那玉玺也就不是皇权的符号了。
因此,物不断被符号化获得意义,或者去符号化失去意义,符号可以上下滑动,这取决于解释者的感知。《史记》就记载了一场符号学的心理战: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在阵前叫嚷着要把刘父烹食。刘邦泰然若素,既然我和你项羽结拜为兄弟,我的老父亲就是你的老父亲,如果你想烹饪自己的父亲,一定要记得跟我分一杯羹。在这种比谁更流氓的心理战之中,刘邦拒绝承认煮父亲的意义,项羽只能兀自哀叹“虞姬虞姬奈若何”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