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女孩打工十年返乡开图书室 减少未成年外出打工

2016-07-24 13:53 来源:澎湃 0

­  发动村民:希望改变教育观

­  周六晚饭过后,吴利珠交代林楚玲去图书室放电影,自己则骑上小摩托,一脚油门开去了村委会主任家。林楚玲是吴利珠的远房表妹,也是图书室现在的帮手,吴利珠每个月给她1800元工资,还包她吃住——都在自己家。一个卧室,小妹和林楚玲睡床,她睡沙发。

­  7月,有新同事姜瑞要来。吴利珠很期待,但第一件事儿,是得把这俩人工资解决了。她计划众筹。众筹平台是不要的,因为一次性、没后续:“(我)甚至连他是谁都不知道。”她打算拉个微信群,从村里加一百个人,每人每月月底拿出50块钱,平时不需要聊天,但是图书室做了什么都会在群里交代。“让大家看到我们在做的,告诉他们我们会这样一路做下去,有什么疑虑我们也可以随时解答。同样是筹到钱,但是我们这个除了筹钱,还能连接。”吴利珠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

­  “连接什么?”

­  “连接人。连接的意义很好啊,你可能得到很多新想法。”

­  “村里面有多少人愿意参与?”

­  “至少十个。”

­  “那剩下90%的人呢?”

­  “他们找认识的人,滚雪球一样的。而且这些人一定要认同,不认同他也不会干的,认同他也愿意跟我聊天,我觉得这样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  底气来源于实践。图书室房租到期,要交第三年租金的时候,吴利珠就试验过。2016年6月11日晚,她在朋友圈发:“虽然不知道能不能筹到2500的房租,但我还是想试一下……这一次希望由村民大家来参与。无论捐多少只是希望你们来参与。”隔天下午,她就晒了微信红包记录和零钱余额:2651.98元。

­  最初给她捐水壶的吴晓芳说,这是因为图书室越办越好:“真的,没有这么好的。然后现在也很多人支持,一些父母,以前都不怎么看好。不赚钱呀,自己都养不起还弄什么图书馆,我妈刚开始这样说。现在也挺支持的。”

­  吴利珠则说,日久见人心:“他们看到外面寄来书,就会问‘哇这么多书,谁寄的?’我说朋友啊,全国各地都有。他们觉得外面人都能帮忙,本村的为什么不能帮,很多人就触动了。”

­  陈佳盛是吴利珠在“工友之家”的学弟。2015年六月,他来到图书室实习,印象最深的除了“灯塔计划”的义教活动,就是吴利珠办的“妈妈班”。他说,村里的妇女普遍文化比较低,所以他教的也是最基础的识文断字,从拼音开始,每周一、三、五和周日晚八点上课,教一个小时,一晚上能教十几个字。“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那些妈妈特别热情,八点开始,有人七点多就来等了。”陈佳盛说,妈妈们有时候也会带着几个小孩过来,让他们在一边看书。

­  这也是吴利珠的另一个小算盘:“给妈妈上课,妈妈的一些想法就能体现出来,直接影响到小孩。”最近她又去找村委会主任,就是打算再次把村里的女人们组织起来,教跳广场舞。要参加可以,一周跳六天,另外有一天就放其他东西,比如教育片,看完要交流感想。

­  吴利珠希望,能把人聚集起来,改变村里不重教育的顾念。“改变观念,家长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力,所以要从家长入手。”她说。为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她又在村里发起了助学金项目,发动本村人“认领”学生进行捐助。从2015年春节之前开始,至2016年7月,已经有9个孩子成功被成功认捐。

­  她期待培养出一批像“点点”们一样愿意读书,认同图书室,进而也认同家乡的孩子:“我知道他们无论以后学习也好,工作也好,他们会在外面。但是我希望他们至少对家乡有认同感,而不是觉得家乡很糟糕,格格不入。我觉得可以从学生做起,(让他们知道)它是你的家乡,你要为你的家乡做点事情。”她说,最初一批十几个“点点”当中,有2个初中毕业后去上了技校,7个读了高中,还有2个刚刚考上大学。

­  乡村图书室,如何为继?

­  对吴利珠来说,如果要给“日久见人心”后面加半句,大概会是“四处欠人钱”。2016年初,她去北京参加培训,顺道去看望了“工友之家”的创办者之一王德志。

­  “我想问她情况怎么样,她说这好那好的,什么都好。我说有钱吗,她说没钱。”王德志在电话里无奈地笑。他担心图书室现在的模式无法持续运营。

­  回乡两年半,吴利珠已经欠了近十万块钱,信用卡都是划了这张还那张。这也是大妹妹至今与吴利珠不和的原因:“我们家本来就不是富贵的家庭。……你说我们家里要是轻松一点,我哪里会反对她?那是她的梦想,你说我怎么可能阻止她。(但)还是会遇到现实的问题啊。”

­  吴利珠照旧没心没肺的模样,搬出自己歪理:“(债主)我有跟他们讲,如果你需要钱你告诉我,我可以拆东墙补西墙。反正我是没钱的,你借给我钱的时候要有心理准备,我不知道借到猴年马月,而且还有可能忘掉。但你要用的时候一定告诉我,我可以从别的地方借来还你。”

­  也不是真的毫无压力。2016年,她主动申请了广东省春桃慈善基金会“桥畔计划”。该计划于每年4月举行评审会,选出25 家左右初创期教育公益组织,给予每年最高6万元的非限定经费支持。吴利珠拿到了5万元。

­  春桃基金会负责人Doris说,选择她,不是因为项目书写得有多好,而是看中她的人:“珠珠是这样一个人:她在做的这个公益项目,你不给钱,她都会做。失败多少次,都会坚持做下来。我们也看中她整合资源的能力,包括调动高校的志愿者去她那里支教,发动村里妈妈的参与,自己去NGO参加活动和培训,在寻求支持方面她也会跟不同方去联系。”

­  基金会的资助暂时只有一年。未来的钱从何处来,吴利珠暂时还没去想。她说自己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人。零点说,“珠姐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办成,无论别人支持还是不支持。”他最佩服这一点。却又忍不住加一句:“但是有时候不考虑后果,没想到后果就去做了。”

­  新同事姜睿则说,图书室只是一个载体:“既然在村里,村里的事就远远不止这些,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出来,需要解决。我们能做到多少,也是看我们能做到哪一步。”

­  那么,乡村图书室是一个能够推广的模式吗?常年关注儿童阅读领域的Doris给出的回答,是能,也不能。图书室是便于上手的项目,模式推广绝无问题,然而谁来操作至关重要。若是政府以行政命令推广,流于形式在所难免。若是民间自发行动,最重要的,就还是人。她说:“珠珠是本地人,热爱那里,能够扎根在那儿,坚持下来。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有这样的人。”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少妇不堪寂寞色诱西安音乐学子 遭其杀害并肢解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