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打工十年返乡开图书室 减少未成年外出打工
图书室很受当地孩子们喜爱。
回乡办图书室坚持公益
“一条小鱼看到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爬到高高的山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吗?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2016年7月2日下午,览表图书室里传出齐刷刷的童音。
吴利珠盘腿坐在地板上,合起手中的儿童绘本《月亮的味道》,向围坐在她身边的二十来个孩子提问:“你们从中有没有听到,这个故事要表达的是什么东西?”
“团结!”一个小男孩飞快地回答。
“嗯很好,还有呢?”
“叠罗汉?”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说。引发孩子们一阵嘻嘻哈哈……
“故事课”是览表图书室每周六下午的必备节目。周日下午是绘画课。周末的晚上还有电影小剧场。这是办了两年图书室后,根据孩子们的时间逐渐调整的。
2014年初,吴利珠告别了同心实验学校。她在告别信中写:“孩子们都爱闯,在闯的过程中,无论是摔破头,还是不能温饱,他这时才会想起家里的好,可是他回不了头,因为这是他的选择,这是他人生必经的路,所以他不会后悔,也不能后悔。” 那时,据她出门打工已愈十年,奶奶身体越来越不好,村里的情形,也让她更想要从根源上改变未成年人出门打工的现状。吴利珠决定,回故乡那个真正的家。
创办图书室之前,吴利珠先在览表学校初中部做了两个月的志愿支教。在吴校长的记忆里,吴利珠“很不简单”:“她对学生思想教育这一块很不错,学生都愿意跟她反映一些心里的问题。” 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常看到吴利珠在下课时间和那些不想读书的学生们聊天、交流。
吴绍创那时读初二,他觉得吴利珠很“神奇”:“珠姐改变了我们对老师的印象,开放,真的是超级开放。”他说,吴利珠常在班会课上做“案例分享”,把自己出门打工的经历讲述给学生们听。“就想让他们知道,真正打工是什么样子。不是像他们想象中那么好的。”吴利珠说。
一边上课,一边就筹划起了图书室。吴校长带头支持,将学校置换出的几套桌椅送给了吴利珠。政教处主任吴木金也特别看好,还把她的故事写出来,贴到朋友圈和“览表贴吧”去,号召大家帮忙。同村人吴飞鸿在微信群里听说了这件事,主动和吴利珠聊起来,并最终赞助了图书室第一年的房租:“我也是初中毕业出来(打工)的。当时可能也是和大环境有关,年少无知,觉得(读书)也没多大作用,还不如闯一下。”吴飞鸿说,见过了外面的世界,能再回头来给村里面做点事,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值得支持。
图书室二楼,也是吴利珠的办公室。
阻力却更多。
首先反对的就是家人:“因为没钱赚呐。我奶奶那时候经常骂我姐的,又不赚钱,做这个干什么?”小妹吴丽媚回忆说。又补一句:“我们这边,女孩子挣钱也是要寄回家的,要留着盖房子的。就看谁家房子盖得好,谁家就有面子。”尽管房子最终是留给家中男丁,但长女要去做不赚钱的事,盖房子总会更加困难,吴利珠的父母都不同意。
村里人质疑的理由恰恰相反:不赚钱,谁信?“我们这里思想落后嘛。就觉得这地方就算你开一个图书室又怎样,肯定没人去。那些阿嬷其实讲话也挺那个的,她们对这个图书室还是有误会,说她办这个事情,肯定是为了有钱赚。”学生蛋蛋说起自家亲戚当时的态度,有点不好意思。
那时候,村里孩子的休闲活动,是到河边玩耍,在家看电视,去地下的电子游戏厅,家庭条件比较好的00后们则喜欢手机游戏。学生吴绍创总结说,当时村里人的想法,就是觉得吴利珠很奇怪:“因为图书馆第一要钱;第二,这种地方不可能有一个图书馆;第三,一个女人办的。而且她又没钱又没势力,不可能办成一个公益性的机构。”
吴利珠浑不在意。她14岁出门,18岁就不顾父母反对闯遍北上广,更是从小就不服气潮汕“重男轻女”的思想,从不觉得自己比男孩差。“他们说这里没人要看书,我说你不看,但你怎么知道别人也不看?”她理直气壮。
众人观望中,图书馆终究是开了。学生们支持她,帮她打扫卫生、刷墙布置。一个叫吴晓芳的小姑娘,担心有人来图书室看书要喝水,没水壶,回家就跟在外打工的父亲打了电话,第二天就买了一堆生活用品送来。提起这件事,吴利珠至今还很感动。可她自己是不肯要钱的,怕别人说图书室“不纯”。
开是开了,却没人来。“之前有小孩过来,父母都把他带回去,不准他过来。”学生“零点”说。“点点家族”是吴利珠发展的图书室管理团队,成员起初都是吴利珠在览表学校时教过的学生。零点说,自己的昵称意味着“好的开始”。
“点点”们的确为图书室带来了好的开始。他们联合制定了图书室的使用规则,在学校里不遗余力地跟同学宣传图书室,还积极邀请他们的堂弟表妹、七大姑八大姨来图书馆参观捧场。
渐渐地,村民们看真的不收钱,小孩子去了图书室也就不会再到河边玩耍,安全许多,也开始放下心来。
吴利珠又开始折腾活动。端午包粽子,趣味画彩蛋,还要邀请在村里的爸爸妈妈们一起来上“亲子课”做游戏。清明期间的故事会,吴利珠用图书室的藏书《象老爹》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教育的故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续写,让她对孩子的写作能力、想象力惊喜不已。她甚至有了一个新计划:要多让孩子们续写故事、讲故事,然后自己画画。“以后我们就自己出绘本,让我们农村孩子讲自己的故事。”
村民吴树英有六个孙辈,现在,他每周六都会带着两个还在村里念小学的孙子,去图书室看看书,“辅导他们一些不懂的问题”。他说,孩子们平时课外活动并不多,图书室现在是很大一部分孩子课余的去处,他希望图书室的规模可以再扩大一点:“搞一点小孩子喜欢的娱乐场所,内容丰富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