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学霸家教密码:宽松放养 “虎妈狼爸”请靠边
“读书要读‘活书’,不能死读书。”李妈妈笑道。
父母焦虑生气 影响孩子成才
★名师解码
六个“学霸”的家庭环境各有特色,“学霸”家庭背后的教育经值得细细参悟。不少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也对“学霸”的家教密码有不少感悟和研究,一起来看看老师眼中合格的“学霸”爸妈应该是怎样的。
追美剧看科幻 避免被思维“套路”
□讲述人:泉州一中教研室主任邵晏
今年,泉州一中高二年女生邵韵兮获得了全国“最美中学生”称号,她还拿过泉州市中考语文科状元,先后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去年获得第30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她的父亲邵晏是泉州一中的政治老师,说起“学霸”养成,很有自己的一番看法。
邵老师认为,“学霸”大多是天生的,理科的“学霸”更是“逼不来”,文科的“学霸”同样需要天赋,但也应进行有计划的引导。想要培养文科的“学霸”,首先应该养成阅读习惯,除了看国学经典和各类杂志,小众书和杂书对孩子也有很大帮助;其次是要培养其讨论问题、分析时事热点的能力和氛围。
有趣的是,邵老师认为,家长在养成“学霸”时,不妨让孩子广泛地接触国外的音乐和电影,尤其是科幻大片。“韵兮平日里追美剧,几乎看完了最新的科幻大片,更喜欢了解最新的流行资讯,包括八卦新闻。”邵老师说,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其实是扩展孩子思维的好途径,避免被思维“套路”,“学霸”需要的是一个灵活的脑子。在中学时,家长可以让孩子提前接触一些大学的知识,尤其是哲学、宗教等人文知识。
“最后,如果孩子的报考志愿和家长的期待不一致,家长先别急着反对。‘学霸’需要动力,孩子有目标更容易出好成绩。在‘学霸’的培养上,家长其实不能太过强求,为孩子制订‘养成计划’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生活,而非制造‘学霸’。”邵老师说。
严而不厉 给孩子自由空间
□讲述人:泉州五中历史老师兼班主任郭燕妮
郭燕妮当老师16年了,今年班级里的戴昱文以文科638分的好成绩摘取泉州高考文科榜眼。
郭老师认为,不少“学霸”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是“严而不厉”的态度,总体上家庭环境比较宽松自由,家长会以“严”的态度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好习惯,同时又不会“厉”,比如动辄指责孩子不努力、对不起家长的付出等。
“如果父母过于强调成绩,并因成绩不好责怪孩子,会让孩子焦虑和有压力,使得孩子的成绩继续下滑。”郭老师发现,“学霸”的家长反而与老师的沟通较少,不会因为偶尔的一两次成绩欠佳就很紧张地给老师打电话了解情况。
家长对孩子采取宽松政策,一方面是对孩子能力的总体把控,能客观看待成绩,另一方面是允许孩子出现正常频次的失误。通过在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处事能力上的引导,让孩子的知识面和情商都比较突出,而不只是学习成绩好。
“学霸”拼爸妈 拼的是付出和情商
□讲述人:泉州五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崔春梅
崔春梅是李昱的班主任,她认为,“学霸”的养成,跟家长长期的关注付出和教育孩子的情商是分不开的。
根据多年一线教育工作经验,崔老师发现,“学霸”的家长既能够在早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够在长期的关注观察中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等到了高中适当放手,让孩子带着自己早期培养出来的好的学习习惯自由成长、成才。
另外,培养“学霸”还得看家长的情商,即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理性思考和理性行动。崔老师回忆,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她遇到过孩子一有问题就指责老师、指责孩子,将消极负面的情绪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家长;也遇到过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探讨,并采取行动,配合老师帮助孩子的家长。“一般,后者的孩子更能成才,家长这种理性思考的习惯会传递给孩子,在孩子的学习和往后的生活中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霸’的家庭氛围。”
“很多‘学霸’反映,他们的家庭氛围都是轻松的,家长对他们的管教也都相对宽松。”崔老师建议各位家长,孩子渐渐长大,应该适当放手。但是,放手要适度。其一,情感关怀不能放,比如李昱长期住校,他爸妈一两周会来看他一次,学习上无法给予指导,但生活上的关怀能给孩子力量。其二,孩子遇到问题主动提供帮助,而非放手不管不问,如李昱语文较差,高二暑假,他爸妈就和老师一起制定了一个攻克语文的学习计划,并监督他实施。
★在线专家
家长一味指责不是办法
□专家名片: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杨咏梅
杨咏梅曾与大家分享了三句话:父母的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抱怨其实是诅咒;父母开始转念,孩子就开始转变。
当家长不满意孩子的表现、分数和成绩的时候,表现出的负面心态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家长的焦虑、抱怨和生气就会转化为一种不被信任、不被欣赏、不被肯定的压力,影响孩子的成长成才。而父母不再一味指责、怒骂,家庭环境和谐轻松,孩子会开始变得自信、自主,生活状态、学习状态慢慢恢复,成绩回升,亲子关系也得到改善。
此外,杨老师还分享了她女儿高中三年自己是怎么做的。“每天晚上11点必须睡觉,写不完作业到点也必须关灯;每天早上要吃丰盛的早餐;每天分担家务劳动,高考前一天也不例外;从洗手间洗漱出来要把地上掉的头发绕起来,用过的洗手台要清理干净,睡觉前头发要吹干……一句话,只管生活不管学习,考上什么大学是她的责任,她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的责任。”
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是父母决定的
□专家名片:教育专家、教育硕士、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尹建莉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是父母决定的。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予他正确的引导,比如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并且能在家长合理的管理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那么孩子的成绩肯定不会差。
很多家长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学习习惯。实际上,陪伴的时间越长,孩子越觉得家长像“监工”,虽然在表面上暂时屈从,内心并不会真正听从。这样的陪伴反而可能是在瓦解好习惯,日渐磨损儿童自制力。
孩子犯错时,第一反应不应是指责。比如,孩子临睡前才想起忘记写作业了,父母的指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时可以告诉孩子:“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早点叫醒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和老师说忘了写了。”让孩子有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反而会形成坏习惯。
另外,她建议家长不要跟孩子讲分数。盲目地追求分数,可能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
记者手记
做善于“放手”好爸妈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霸”。
“学霸”家庭不是一种能够简单复制的模式,并非家长们达到某种学历水平、拥有某种职业背景,或者赚多少钱、有多少权就一定能培养出“学霸”孩子。在对六个泉州“学霸”家庭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学霸”家庭的经济条件、家长文化状况、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均不同,“学霸”家庭也有共性。早期引导和学会放手,是六个“学霸”养成记中同样不可少的秘籍。
从小培养学习习惯,引导学习兴趣,不给孩子太大压力。我们发现,大多“学霸”并不是“书呆子”,而是兴趣广泛的阳光少年,成绩让人艳羡,生活状态也让人放心。可以相信,“学霸”的养成靠的并非强压式教育,而是宽松民主,严而不厉的成长环境。 (郭晓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