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气体致盲案事件最新消息:庭前谈话 北医三称无过错

法制晚报   2016-05-27 10:51



  开庭 患者要求鉴定是否存在医疗过错

  今天上午9时30分许,该案在海淀法院进行了开庭。患者方的5位代理律师坐满了原告席,20余位患者及家属来到了法庭旁听。

  法庭上,原告方认为,医院的责任应该是100%,双方均同意对患者的双眼进行伤残鉴定,以及今后治疗费、护理级别和护理期限进行鉴定。

  北医三院的院方认为,此案的发生是气体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医院的医疗诊断技术是没问题的,“当然我们也认为患者没有过错,我们已经承担了先行垫付的责任,同意按100%比例承担责任赔偿金,但不认为是医院的医疗技术过错造成的。”旁听席上的患者听到院方这样的说法,都表示不同意,他们认为医院在此事上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院方表示,北医三院已经承担了非常大的社会责任,且院方只是认为事故责任不全在院方,但愿意100%赔偿,结果不影响患者权益。

  庭上,患者坚持对北医三院的医疗行为对患者眼部是否有过错以及过错的参与度进行鉴定,并建议对气体成分做鉴定。“谁主张谁举证,医院说他没有责任,应该自己证明没有责任,医疗过错鉴定应该由院方做。”截至记者发稿时,开庭仍在继续。 唐李晗

  记者回访

  医院定期为患者免费复查

  在曝出问题医用气体致盲事件后,北医三院为受影响的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每月定期为他们免费复查、开药。患者谢辉(化名)告诉记者,他去复查后被告知,自己的右眼会慢慢萎缩,萎缩到什么程度,现在也不好说。

  “我现在的情况,就像用手掌遮着左侧的眼睛,视觉的范围只有一半,想去看看另一边时,你不得不使劲扭头,才能看到。”谢辉这样描述他眼前的视界。

  45岁的谢辉是河南人,1989年就来到北京,在这个异乡他成家立业,干过农民的老本行种田,最终以收废品为生,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一家人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

  去年6月中旬,一次搬货让他的左眼意外受伤。当时检查医生称是视网膜脱落,6月18日他前往北医三院做了手术,自此,谢辉的左眼,便从能看到一点光源到完全失明。直到后来才知道,是医用问题气体导致了这一切。

  如今,他遭遇着人生最大的挫败感,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已经不能独立工作,每个月还要定期前往医院复查,以防止病情继续恶化,而问题气体是否还有后遗症,也在他今后的人生中埋下了无法预知的隐患。

  心疼 他干活儿妻子偷偷一旁看护

  4月16日上午,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来到谢辉家,他穿了一套逢年过节才会穿的西服以示尊重,如今他和妻子二人住在一间临时搭建的板房里,旁边就是收废品的场地,吃饭、睡觉、工作都在这一区域。

  早上谢辉已经将前日下午和上午收集来的废品一件件地整理完备放在了一辆货车上,整个废品堆积的高度早已超过了车子本身。谢辉和妻子每日要做的工作便是踩着梯子,将满车的废品一件件摆整齐,这样的工作有时很危险,再加上现在仅存的右眼0.4的视力,谢辉的妻子张女士每次看着丈夫的动作都揪着心。

  “以前我们工作分工很明确,但是自他的眼睛看不见之后,他做事情我都会在旁边看着,怕他看不见出现什么意外。”张女士说。

  致盲 定期复查只为不再继续恶化

  2015年6月18日,谢辉清楚地记得这一天,那是他前往北医三院进行眼部手术的日子,也是一场噩梦的开始。由于视网膜脱落,他做了手术,“23日出院的时候,我还是觉得眼睛干涩难受,但当时医生告诉我这是正常反应,说过一阵子就好了。”谢辉回忆。6月30日,谢辉接到了医院的复查电话,并于当天把他眼睛里面的气体抽了出来,换上了另一种气体。

  谢辉表示,医院是到7月份才告知他气体出现问题,但并没告知他后果是什么。“一开始我的眼睛还能见到点亮光,后来就一点也看不见了,7月底的时候,医生告知我,左眼彻底失明,并且这是不可逆的。”

  现在的谢辉和大多数同期被使用了问题气体的患者一样,自2015年10月15日之后,医院开始给他们提供免费的治疗,现在谢辉依然每月去一次医院进行复查。但每次复查之后,医院都只是给他一种叫做“妥布霉地塞米松”的滴眼液。

  “这种眼药水一般一天滴两次,由于左眼有时候会非常不舒服,我就会滴两滴眼药水,医生也告诉我说现在能做的就是不让情况继续恶化下去。”采访间隙,正好到了谢辉滴眼药水的时间,他抬起头来,滴了好几次才成功。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原二级调研员杨宝峰
  •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任免人员名单
  • 软骨发育不全等86个罕见病病种诊疗指南发布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