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举行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 推进阳光救助

湄洲日报   2018-06-20 11:30

  6月19日是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今年开放日主题是“推进阳光救助,履行兜底职责”。市救助站在开放日前夕举行主题活动,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我市部分民间爱心机构代表等走进救助站,零距离感受救助工作,体验“临时之家”,积极参与帮助这些特殊困难群体。

图为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向社会各界代表介绍我市开展救助工作情况。

图为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向社会各界代表介绍我市开展救助工作情况。

  据了解,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莆田市收容遣送站”,2003年8月更为现名,我市各县(区)救助站(点)则是2007年因工作需要根据省民政厅要求而设立。作为政府设立的为临时遇困群众排忧解难的社会保障机构,我市两级救助站点承担着全市范围内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管理、护送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及教育引导等工作。去年,我市共救助各类困难群众2244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72人次,跨省接护送受助人员18人次,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贡献。

  活动当天,该站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宣传活动,接待社会公众参观考察,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提高救助管理工作透明度。在举目无亲的他乡意外遇困、发生临时生存危机时,怎样求助?怎么帮助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如何管理流浪乞讨者等一系列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市救助站站长林文瑞向大家一一作出解答,让大家充分感受、了解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林文瑞说,今年,为巩固文明创建活动成果,我市建立市、县(区、管委会)、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救助网络的工作机制。当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热情给予帮助,积极了解情况,为其进行困难评估,并提供分类求助服务:对生活上临时遇困的,引导到属地救助管理机构依法接受救助;对流浪危重病人,则拨打120及时给予救治;对精神障碍者,拨打110请属地民警强制送往定点医院给予救治;而一些假扮乞丐的社会闲杂人员,他们流浪在街头,拒绝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针对假扮乞丐人员,工作人员或志愿者、社工等耐心为其作思想转化及劝离工作;若劝导无效,则拍照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各级救助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及时到现场劝离、救助,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维护我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助力美丽莆田建设。

  由于流浪乞讨人员存在面广、人多又复杂的特点,仅仅依靠救助机构工作人员,力量还不足,达不到相关要求。林文瑞表示,为打破这一瓶颈,救助工作需要更多的志愿者、社工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日参与活动的我市民间各爱心机构代表都纷纷表示,将发动更多爱心人士,动员更多有识之士走进救助站、了解救助工作,助力政府机构共同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记者 吴伟锋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三明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亮点回眸
  • 三明市再添两条省级“最美乡村‘福’路”
  • 三明市114个项目获国债资金支持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