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来岚考察五周年丨总书记,平潭向您报告!

平潭时报   2019-11-01 11:16

平潭面临的机遇,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

总书记,平潭向您报告

  深秋海坛,潮起浪涌,生机勃发。

  驶过平潭海峡大桥,高楼林立的金井片区展现着海岛新城的新面貌;一座座充满活力的产业大厦诉说着平潭的新发展;沿着金井大道步步深入,天蓝海碧,韵味十足的古村落点缀其间,这里是两岸同胞生活、创业的新家园。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五年来,实验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定位,全面加快开放开发,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2014—2018年,实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28.1%,主要指标增幅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

抢抓机遇

实干真干底气足

  实验区的发展在于实干。

  今年9月,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线合龙贯通。平潭和福州更近了,大桥通车后,福州和平潭将形成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平潭和台湾更近了,作为合福铁路的重要延伸和扩展,这座大桥也是未来京台高速铁路的“咽喉”。

  平潭新兴产业园区、平潭海洋国际会展中心……行走在岚岛大地,随处可见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的景象。“平潭一天一个样!”这句许多人口中发出的感叹,正是平潭发展速度的真实写照。

  平潭底子薄,从偏安一隅的海岛,一跃成为全国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更懂得机遇难得、时间紧迫,唯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蹄疾而步稳”的姿态,方能奋起直追,实现弯道超车。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乘着“千年一遇”的发展良机,平潭如何再加力、再鼓劲、再冲刺?

  “大干120天 打好七大攻坚战”和“深化攻坚行动 实施八大工程”是平潭用实际行动给出的回答。

  “我将在推动平潭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目标中,主动担当作为;在抓紧巡视整改、着力先行先试中,主动担当作为;在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中,主动担当作为;凝聚起同心共筑平潭梦的磅礴力量,努力推动平潭梦想成真。”陈善光在任职实验区党工委书记时的讲话铿锵有力。

  变化就发生在身边:平潭广大干部的精气神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热情高涨;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推动实验区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一项项民生短板加快补齐,人民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景区改造提升,城乡“颜值”不断刷新……一点一滴的变化,正汇聚成推进实验区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力量。

不忘初心

对台融合走前列

  实验区的初心在于对台。

  澳前客运码头,汽笛声响,人潮涌动,这里便捷的航线是不少人往来两岸的不二选择。台胞薛清德是这里的常客,说起航线他感触颇深。“我现在手上握着的是幸福的船票。”薛清德说,不管是回台中的家,或者是去看望在台北的儿子和在高雄的大女儿都非常方便,孩子们也能乘船与他在平潭相聚。

  68海里,这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的最近距离。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全国独创,要继续努力探索,真正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平潭考察调研时这样指出。

  今年7月,“海峡号”首航高雄,平潭在大陆率先实现了与台湾北、中、南部港口客货运直航全覆盖。当前,岚台客货直航航线实现“三箭齐发”“客货并行”。平潭还积极打造澳前“台湾小镇”、台湾农渔产品交易中心,设立两岸农渔产品线上交易平台,搭建起了台湾商品登陆的“第一窗口”,这是平潭在畅通两岸通道上做的“加法”。

  “台胞来大陆,要选择在哪里发展?”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桥头堡”,平潭想成为这道选择题的最优选项。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台胞来岚就业创业的办法》……5年来,一系列更为开放、灵活的惠台政策先后出台,实验区持续释放惠台红利,努力朝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社会高度融合的目标迈进。

  今年10月29日,福建省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先行先试活动在平潭举办,省人社部门向首批获直接采认职业技能资格的70名台湾居民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是我省在平潭对台职业资格采信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范围的结果。

  在对台职业资格采信的探索上,平潭是先行者。2018年6月,全国首张“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采信证明”在平潭颁出;2018年12月,平潭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这一先行先试举措,被省自贸办评为“全国首创”。

  目前,平潭已完成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全部134项职业资格比对与直接采信,其中95小项可实现直接采信,已颁发535本采信证书。

  今年,实验区还设立了全国首个“台胞台企服务中心”,集成8大类157项涉台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努力做到让台胞“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数据显示,在岚台企目前已突破1000家,涵盖电子信息、航运物流、旅游文创等领域,累计投资额突破400亿元。仅今年就新增注册台企138家,同比增长53.33%。

旅游兴岛

生态海岛颜值高

  实验区的潜力在于旅游。

  近来,君山片区的东美村变得热闹起来,年久失修的石头厝在精心的修缮下有了新的生命力。因为毗邻仙人井景区,平潭在保护与传承村庄历史文化的前提下,有意将东美村与仙人井联合,打造“景村一体化”示范样板区。如今村子更美了,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旅游是平潭最大的资源。平潭海岸线总长408.7公里,占福建省海岸线的15%,拥有独特的滨海雅丹地貌和“风棱石”地貌资源,素有“海滨沙滩甲天下,海蚀地貌冠全球”之美誉。2016年8月,《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获批,平潭有了新的烫金名片。

  从规划提升、设施完善、环境保护、品牌培育等方面发力,平潭全面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龙王头、仙人井这些景区我原来都去看过,都是很独特的景观,一定要保护好。”遵循习总书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平潭的‘真宝贝’,不能毁了‘真宝贝’,引来一些损害环境的‘假宝贝’”重要指示精神,平潭把好“方向盘”,围绕“努力构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新兴海岛城市”和“现代化+原生态”的要求,致力打造融“山、海、岛、城”为一体的生态空间。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海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平潭森林覆盖率从29%提高到37.2%,优质空气质量天数达到99%以上。

  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平潭打开“行车灯”,划定生态控制、海岸控制和传统石头厝保护“三条红线”,对除城区外的153个建制村共4.4万幢石头厝进行摸底登记造册,编制《石头厝保护专项规划》、出台《滨海沙滩保护管理办法》等。

  坚持做足海洋文章,平潭踩准“油门”,加快推动海洋游、文体游、购物游、乡村游、康养游等滨海旅游融合发展业态,滨海之旅渐入佳境、文化之旅初具规模、文体之旅融合发展,打响了“蓝眼泪”、《平潭映象》、国际风筝冲浪赛、国际自行车赛等一系列品牌。

  一组数字更能反映平潭旅游发展的高歌猛进:国际旅游岛获批三年来,平潭累计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分别是2011至2015年的2倍和5倍。今年“五一”“十一”假期,分别接待旅游41万人次、85万人次,日均旅客超过10万人次,实现井喷式增长。

筑巢引凤

产业发展天地宽

  实验区的动力在于产业。

  百亿!这对于过去偏远落后的海岛贫困县来说,想都不敢想。今年1至8月,平潭的总部经济实现营业收入达160亿元,成为了平潭历史上第一个百亿产业。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实验区久久为功的坚持。

  实验区从不讳言在产业发展上的短板——过去平潭产业基础薄弱、缺少大项目好项目。但是,实验区同样有更优惠的政策、更容易发展新兴产业等优势。

  扬长补短,实验区瞄准够得着、抓得住、出成效的产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贸易、总部经济等特色产业,提升海运业、隧道业等传统产业,并推动发展影视、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保持定力、乘风破浪,如今物流产业链初步形成、平台经济加速集聚、旅游产业稳步推进、影视产业蓄势待发、特色产业加快布局,正为实验区的跨越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平潭发展,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关键在营商环境改善,关键在理念、机制和行动。实验区大力弘扬的‘店小二’精神,是形象且具体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刀刃向内,真正破除‘官本位’观念、‘权本位’思想,主动服务企业,主动下沉一线,换位思考、把事办成。”陈善光说。

  项目落地快。今年,实验区党工委出台实验区领导“三重”工作挂钩联系机制,要求每个区领导牵头负责“三重”项目,组建工作专班,加强跟踪协调,每半个月通报一次情况进展,及时协调破解难题,加速推进各项任务落地。

  行政审批快。实现审批工作“机构、职能、人员、数据”四个全集中,真正做到“一口受理、一口出件”。率先实施“一企一证”改革,市场主体一旦取得营业许可证即可开展相应业务。全面推进“中介超市”建设,实行线上、线下集中监管,着力破除“暗箱操作”。

  政策兑现快。大力实施“产业奖补资金兑付快车道”,整合16个部门121项涉企资金补助事项,做到简单事项当日到账、复杂事项5日内到账。

  与时间赛跑,用奋斗发声。向着“一岛两窗三区”的宏伟蓝图迈进,实验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建设热潮。进入新时代,平潭开放开发的姿态没有变,创新创业的追求没有变,砥砺拼搏的劲头没有变,这片热土上的故事还在上演,正谱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数 据

  2014—2018年,实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28.1%,主要指标增幅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周寒冰)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平潭:用实干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 平潭探索低空科技与教育融合创新
  • 平潭2025年普通高中体育艺术特长生、特色班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