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平潭记忆:弹棉三十载 织就温暖梦

平潭时报   2019-03-15 16:21

  “弹棉花喽,弹棉花喽”,或许在三四十年前,平潭的大街小巷里还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那是弹棉花匠挑着装满工具的担子,走街串巷吆喝。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槌和一条牵纱篾,便是弹棉花匠的所有家当。

  上世纪90年代前是弹棉花兴盛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温暖的老手艺也在历史的更迭中日渐式微。如今,平潭依旧还坚持这门老手艺的人已不足十余人。近日,记者找到了一家藏在巷子里的弹棉店,老板林正右是一个弹棉花手艺的老匠人。

  年少学艺成 坚持弹棉三十载

  林正右今年49岁,别看年纪不大,但练就这弹棉花手艺的时间可不短。细细算来,这是他弹棉花的第三十个年头了。少年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从19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弹棉花的手艺,如今已经是附近有口皆碑的手艺人,在巷子里经营着一家弹棉花店,位置略显偏僻,却也招揽了不少生意。

  林正右的弹棉店在一个约有30多平方米的车库里。店内光线稍显昏暗,角落里堆积着一些旧棉被,中间铺着一块大木板,右侧放着一台稍显年代感的弹棉机。在这个陈列简单的空间里,林正右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也弹出了一张张厚实的棉被来。

  “我在父亲的弹棉花声中长大,他就是靠着弹棉花养家糊口的。”林正右说,手工弹棉花是一个技术活,掌握力度并非易事。从入门到学会弹棉花手艺,他大概花了半年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不懂技巧,总是敲到自己的手指不说,棉花也弹不出去。后来熟能生巧,才慢慢掌握了这门技术。

  守着这门温暖的老手艺,一弹便是十余载。在纯粹的手工年代里,弹棉花工序十分复杂,林师傅介绍,弹棉被需要经过打碎、整平、拉棉纱、打磨、加固等多道工序,而且要做正反两个面,工作量颇大。“手工拉棉纱是最复杂的过程,一般需要拉三层,熟练的老师傅需要半个小时,而新手则需要花上两个小时的时间。”林正右说,这样一来,手工弹棉花既费时,成品又少,以前两个工人做好一床棉被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机器代手工 巧手改造更便捷

  上世纪90年代前是弹棉花兴盛期,每到8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到店里找师傅弹棉花。有的是购置新棉花弹成新被子,有的则是将旧棉被加以翻新。

  林正右回忆,那时候弹棉花行情很好,每天来往的顾客络绎不绝。为了能赶上进度,他每天凌晨三点多就挑着灯开始打棉。“那会儿打一床在12块钱左右,这在当时是一份还算不错的收入。”林正右说,他早期在福清经营弹棉花,2003年回到了平潭,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随着时代的变迁,平潭开始普遍使用机器弹棉,林师傅为了提高效率也买来了一台弹棉机,俗称“三斗机”。“三斗机是用来搅碎棉花的,它内部有三个斗,上层一个斗是储存粗加工过的棉花,然后再分到下层的两个斗中进行细加工。”林正右说,“机器操作比人工省时间,做法也简单,而且弹出来的棉花更为均匀耐用。以前手工一天最多做两床,现在机器操作可以达到十床。”

  为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弹棉的过程,林正右启动了弹棉机现场演示了一番。只见他在弹棉机上铺一层薄棉花,随着机器的转动,棉花通过弹棉机顶部的入棉口,进入三斗机加工,很快变成了细而蓬松的新棉团。“这个机器算起来已经是第四代,我用了十多年,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也对它进行了改造。在必要的位置添加铁架,既增加了安全性,使用起来也更加便捷。”林正右说。

  作为渐行渐远的老行当,弹棉花这行是个古差事。林正右说,做这行,夏天不管天气多热,不能吹电风扇、开空调。因为电扇会把棉絮吹得满天飞,空调则会因棉絮飞进风口造成故障。而且弹棉花的过程中不免出现灰尘,制作新棉被还好,若是翻新旧棉被,灰尘就更多了。即使戴着口罩,在这个环境里待上一阵,还是会感到不舒服。

  “如今这行越来越不景气了,一床棉被能用好多年,利润低。而且我的店面在小区里,外面的人基本不清楚,现在都是老顾客光顾了。”林正右说,“时代进步了,虽然现在用老式棉被的人越来越少,但只要还有人用,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福清将新增一座大型公园 设多个主题功能区
  • “魅力山海 灵秀莆田”演唱会筹备工作协调
  • 莆田市公安局:警惕“同城约会”诈骗陷阱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