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31枚老茶章首面世 珍藏百年见证茶市百年兴衰
8月11日,赤石镇瑶珍茶厂,刘水生(右一)、刘水兴、刘水才(左一)三兄弟展示家族用于为茶叶分类的茶章。家族茶叶生意历经100多年,用过31个茶章。
中俄万里茶道,汉口是起点。汉口并不产茶,但茶叶贸易繁荣,四方茶叶云集,其中,武夷山茶是一个重要来源。
在福建武夷山地区,下梅、赤石、星村三镇均为生产、运输武夷茶的重要码头。11日,记者来到梅溪汇入崇阳溪处的赤石村,探寻古迹文物。
听镇民介绍,1998年洪水,赤石古街几乎全被淹没,村民大多迁到由政府统一规划的“赤石新村”。记者眼前,茶商旧宅院杂草丛生,溪边19座运茶码头都已废弃,溪上舟来楫往的运茶景象只能想像。
机缘巧合,记者在刘氏“万里瑶珍”茶厂,见到了武夷岩茶瑶珍号的31枚茶章。它们为瑶珍号第12代传人刘水生、刘水兴、刘水才三兄弟家传,此前隐于民间,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这套老茶章,由瑶珍茶厂于清代中期所作,是目前武夷山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茶章。”武夷山市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邹全荣说,它们见证了赤石茶叶贸易的百年兴衰。
17-18世纪,南北茶道跨国运走武夷茶
记者看到的这31枚茶章,有的是木头制成,有的则是牛骨材质。最大的一枚,长6cm,宽3cm;最小的长宽不超过3cm。
刘水兴介绍,茶厂从旗下加工商处收回制作好的茶叶后,会盖上“茶章”,进行销售。印章上的文字,代表不同的厂名和茶叶品种。
瑶珍号是当地大茶商,拥有众多名品,为武夷名茶正山小种红茶“瑶珍号流香涧上小种”的出品方。印章上,品质优良的茶叶还附有特殊标示。
邹全荣说,瑶珍号茶章繁复的名号,正是当年武夷茶市繁荣的见证。
他介绍,17-18世纪,福建武夷山的茶叶有一南一北流通途径:一条通过陆上茶叶之路,由晋商等辗转贩卖,到汉口再销往俄罗斯;另一条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南下,经荷兰商人之手,贩至英法等欧洲国家。
“半斤茶可以卖半两黄金”,刘水兴说,18世纪末,武夷茶出口总量逾10万公斤之多。在欧洲,“武夷”二字被当做中国茶的通用代称,极负盛名。当时英国王室甚至明确规定,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为女王专用饮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