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日报长篇通讯:满目葱绿生机勃发 绿海逐浪风帆劲

闽北日报   2018-05-09 08:57

  初夏闽北,满目葱绿,生机勃发。

  ­去年5月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以来,我市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奋力赶超、绿色产业发展,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6%,在全省对外公布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7项指标增幅排在全省前三位;全市新增“五个一批”项目3167项,居全省第一,总投资9067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固投增长17.5%,有4个指标增幅居全省前三位,有6个指标高于去年同期增幅,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

  ­磅礴气势,迎难而上。从如火如荼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打赢百日攻坚战”到持续升温的“投身四比六促,持续聚力攻坚”,闽北广大干部群众敢拼爱赢,决战决胜,靠拼搏和汗水完成了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市委、市政府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起点编制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七大产业规划,构筑起绿色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打造“政策洼地”,出台百亿产业基金等十大政策,梳理确定294个、总投资2033亿元的支撑项目和42个先行项目,绘就了加快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施工图。既要生态“高颜值”,也要发展“高素质”,南平,正蓄积后发进位之势,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山花烂漫,红土地发展如歌。

  ­静水深流,大武夷悄然生变。

  ­着力点绿成金,以新理念发展新产业

  ­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核心的是产业支撑。如何点绿成金?南平创新思维,先行先试。

  ­为选准做强产业,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现有产业体系进行再梳理、再分析,围绕推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邀请国家部委高层次专家团队深入调研,高位谋划、集思广益,梳理了与生态资源、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制品、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经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七大产业规划、行动纲要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去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咨询论证会上,《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7年-2020年)》获得了中国工程院组织的16名院士、专家的一致同意。去年11月15日,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我市发布绿色发展行动纲要、七大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支持政策,意味着南平绿色产业发展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这是一个全新的绿色现代经济体系。北京大学教授晁华山指出,南平谋划的七大产业规划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这一顶层设计或将使南平旅游产业乃至绿色产业发展走向全国前列。“南平坚持绿色发展,将好生态保护下来,这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崇光教授说,通过编制产业规划,创新发展路径,南平的绿色产业将大有作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七大产业将构建起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低碳化的产业体系,找到加快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南平方案。”市领导说。

  ­蓝图绘就,谋定后动。行走在闽北大地,七大产业宏伟蓝图正在谋篇布局:

  ­现代绿色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新型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天空地”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启动建设延平百合花、武夷山岩茶、浦城大米产业项目数据应用模式,建成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实现与省“131农业云”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与农业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

  ­紧紧扭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牛鼻子”,把实体经济做实做优做强。老企业不“老”,在国内碱性电池品类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的南孚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试水无线充、充电宝、汽车产品、锂可充电池等五大系列产品,让老企业焕发新活力。同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作为重中之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松溪新型轻纺产业集群、邵武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平潭:用实干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 平潭探索低空科技与教育融合创新
  • 平潭2025年普通高中体育艺术特长生、特色班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