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南溪一个非常之人一个非常之站 30年不悔的守望
巴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给,永远比拿来得愉快。在寿宁县的平溪镇,有一个远离尘嚣的山村,名南溪;那里有一个特别存在的车站,因一位名叫李典伟的普通农民一念而生,从无到有,继而繁荣,便捷本村及周边乡镇3万多人的出行。正值建站三十年之际,省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我市拔款5万元用于车站修缮工作。
8月30日,记者走进南溪村,寻访那一个人的车站,聆听一段轻描淡写30年的守望故事。
南溪村虽是山间僻壤,却为闽浙咽喉之地,危岩叠嶂,水绕山环有若天堑。据清乾隆壬午年(1762)《福宁府志》记载:南溪村的石门曾为连接寿宁与建宁府的关隘。该石门横塞溪端,凿其中以通往来。明代曾任寿宁知县的冯梦龙赋诗曰:“削壁遮天半,扪萝未得门。凿开山混沌,别有古乾坤。”可以说,从古至今,南溪村便是寿宁的重要门户。
两省四县的客运集散地
城里仍觉夏盛,山间已感秋凉。一早,记者从寿宁县城驱车前往平溪镇南溪村,一路群山连绵起伏,绿意撩人;清风携着丝丝凉意,拂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可蜿蜒盘旋的山路,坑坑洼洼,异常颠簸,一个半小时的行程,让人甚感疲惫。抵达南溪村口,一眼便望见“全国第一家农民车站”的所在。
平整干净的水泥村道旁,一处钢架铁皮搭起的简易车棚内正停着一辆“南溪—寿宁”的中巴车。车棚右侧,是新近才装修一新的车站。售票窗、候车座、时刻表、茶歇室、卫生间……占地不足30平方米的车站内,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此时,唯一的售票窗口前正排着购票长队,政和、泰顺、寿宁……旅客们的目的地不尽相同。每天,始发或停靠这一车站的车辆多达20次。
“要开学了,得提前到学校准备。买了今天1点,从寿宁到政和的车次。”13岁的谢淑雯是南溪村人,在南平市政和县的二中上学。而另一位等待购票的村民李洪林则表示他准备前往泰顺谈笔生意。在南溪村,及周边的下党乡、南平政和县澄源乡的多个行政村的村民们跨界出省的“交流”十分密集,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出行需求。因着南溪有一条穿村而过的省道,村民们便不约而同集中到此乘车。但在三十年前,简单的出行让许多人倍感“闹心”。
上世纪80年代的南溪村就已有300多户,2000多人聚居,再加上周边乡镇,当时从南溪乘车出行已过万人。但是,在省道修通的十多年里,停靠南溪的班车仅有往返“寿宁—政和”的一趟,于是大伙儿经常“望车兴叹”。“那时出趟门,哪指望得上座车啊!无论是从哪个方向的车到这里停靠,都已挤得满满当当,很难再搭乘。还不如靠双脚走来得实在。”忆起曾经“行路难”的情景,66岁的李典浩皱着眉,一脸感慨。那时,赶不上车的人要么选择在南溪村过夜,要么只得走上两个小时到澄源乡乘车。但有时,即便等上两三天也未必能搭得上车。所以,逢年过节,村民出行都得提前几天。
这般出行难的困境,在1984年8月,终于有了转变。当年,在交通部门的协助下,南溪村建起了一家私人车站。自此,该村不仅过路停靠车次增加了约10趟,还有了始发的“过夜车”。“车站建成后,沿路摆摊设点的,开餐馆旅社的一下增多了。外边的新鲜事物也进来了。整个村像城里一样热闹。”李典伟笑着说。
一个非常之人的坚守
有非常之心,然后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南溪村农民车站的兴建者,现年68岁的李典伟就有着一颗非常之心,这份心让他用三十年立一件非常之功。
黝黑的肤色,染白的双鬓,粗糙的双手,朴素的衣着,有些弯的背,说话时脸上始终泛着笑意……李典伟有着一位老实农民的形象。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狭小的售票窗中专心地卖票。有些粗大且布满厚茧的手掌握着笔,一笔一划地在小小车票上写下日期和车次;有客车停靠时,他便放下手中的活,引导乘客上车。李典伟笑着说。“我是站长,是售票员,还是清洁工。这里里外外的事都由我一个人操办。这几十年,都习惯了。”
68岁的李典伟一笔一划地在小小车票上写下日期和车次
忆起当年创建车站的始末,李典伟一脸唏嘘。当初,他是村里供销社的一名“兼职裁缝”,务农之余都在供销社工作。那时,周边村民要出行,有不少会在供销社门口候车,经年累月,他便听惯了大伙儿的抱怨。“车太少了。等车难,上车难,出门一趟真不容易。有些人就因为没车可坐而误了急事。”李典伟说。见多了村民们急上眉头却又无可奈何的模样,李典伟亦心有戚戚。从而,他萌生了在村里建一个车站的念头,但又觉得有些异想天开。几番寻思,在1983年的除夕夜,在煤油灯的昏暗光线下,他给交通部写了一封信,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交通部领导,希望获得支持。翌年元月,交通部公路局竟真回了信。
说及此,李典伟起身到楼上,不多时便拿着一个略显破旧的公文包归来。他从夹层中拿出了一个泛黄的信封,小心翼翼地抽出了一张折叠完好的信纸。“这就是当时交通部的回信,字迹到现在都很清楚。”这是一封手写的回信,信中肯定了李典伟的想法,称其“不忘集体和国家”、“风格高尚”,并让他联系相关部门筹建车站。这无疑给了李典伟莫大的鼓舞,让他决心将想法付之实践。
李典伟从夹层中拿出了一个泛黄的信封,小心翼翼地抽出了一张折叠完好的当年交通部的回信
就这样,李典伟拿着东借西凑的5万元,历时4月,建起了一家车站。车站建成后,交通部发函给福建省交通厅,要求其大力支持这“全国第一家农民车站”的投用。说着,李典伟又从公文包中拿出了1984年8月11日,交通部给省交通厅的函件,证实这一说法。“当时从省到地区再到县里的交通部门对我的车站非常支持。专门下文要求寿宁县,以及建阳、建瓯、松溪、政和等车站,凡有经过南溪村的车次均得停靠,并设了一趟始发车。从那时起到现在,南溪村及周边的乡镇群众出行终于不再难。”李典伟介绍道。
时隔三十年,如今车站的面貌已不复曾经的矮小简单。对于李典伟而言,虽然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但这个倾注他半生心血的地方,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平凡守望,非常之功,造福一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