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女子建爱心团队 为老人“义剪”服务8年
爱心义剪成为“团队文化”
店老板及义剪队队长小余,为了打消年轻女店员们的消极念头,避免不满情绪的积压,在每次义剪后,总会召集大家座谈,交流各自心得,共同探讨遇到问题及心结。“要是只做几次,别人肯定会认为我们在‘作秀’,如果想长期坚持下去,就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小余说。了解得知,这支爱心团队从2006年至2013年,平均每年会到福安光荣福利院三次,为院内30位左右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修脚活动。今年5月份,余潞琼得知福安市区还有个新建不久、入住100多人的崇一敬老院后,就与团队的股东及姐妹们商定,将今年3月刚确定下来每月义剪一次的活动,延伸至每月三次,并在光荣福利院和崇一敬老院的前后两院共三个地点间隔次穿插进行。“每次义剪都是关店后全员出动的,而且每次都会帮每位需要修脚的老人和残疾人修剪到位后才离开,今年母亲节和父亲节期间,还在店内为顾客父母开展了一周左右的免费修脚服务,截至目前共组织过32次的义剪活动。”余潞琼说。长期的义剪活动,不但让年轻的店员们有了团队意识,还学会了宽容,增长了耐性,而且促进了她们对亲情、爱心、奉献等字眼更深刻的认识,对原本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孝顺,也逐渐转为实际行动。
天生眼疾的余韩生与爱心义剪团队的姑娘们配合得很默契。
对此感受颇深的店员叶梅说,自从参加义剪后,逐渐改变了对老人的“看法”,慢慢地感悟到只要没带偏见,真心去做,其实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为父母执意多做几次就“自然”了。
能因“脚”拉近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也得益于团队的“上岗前培训”。原来,带理疗性质的修脚,需直接在顾客脚上动刀子,而且是用锋利的手术刀片,只有掌握基本刀法后才能面向顾客。小余说,刚入店的店员练习刀法时只能用自己的脚,或找身边的亲戚和朋友。
在崇一敬老院陪护都已94岁高龄父母的阮肃洁女士,在看着两老享受义剪服务时说:“她们小小年纪,能在现今社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很难得,比我们子女修剪的还细心,这举动让我改变了对‘修脚师’的看法,真的是个高尚阳光的职业。”
就如福安崇一敬老院的刘旭凌大姐所说的,对于院内的老人们来说,这些姑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入院多年的五保户90岁刘同安老人,未婚无子女,因年轻时摔伤腰椎贫穷没及时治疗造成腰椎和左下肢萎缩畸形,脚指甲自己无法修剪,有些指甲已病变多年,亲戚花钱也请不到修脚的师傅,自从这些姑娘来后,类似的问题都解决了。”刘旭凌说。“修好脚后,不但整个人舒服精神了,而且冬天时自己穿袜子就不成问题了。”刘同安说。
在义剪爱心团队的坚持下,院内老人、身边亲戚和朋友对义剪的偏见逐渐得以化解,还因她们的以身示范,感化他人加入到了义务献爱心的社团中。“看到她们这么年轻就有这样的举动和爱心,自愧不如,才下定决心跟随丈夫加入义工社团的。”刚加入某义工社团不愿透露姓名的黄大姐说。
为了更好地开展义剪活动,爱心团队的姑娘们每次前往福安市光荣福利院开展义剪前,每人都会出资10元,以“热捐”方式,为院内的孤儿买些生活学习用品和玩具等,并在玩耍互动中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情感。
2006年至今,已坚持8年的义剪,今后何去何从,余潞琼表示,以后要扩大义剪服务范围,希望有理发师及其他志愿者加入到义剪的队伍中,为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同时普及足部防护和保健知识。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记者 郑祖辉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