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宁德 > 宁德新闻 > 正文

福安女子建爱心团队 为老人“义剪”服务8年

2014-08-04 09:20 来源:闽东日报 0

“美甲妹”到“修脚师”

  这支“爱心团队”由来已久。十多年前,22岁的余潞琼认识她丈夫后,只身从老家湖北来到福安,结婚后,发挥自己的技能,开了家美甲店。期间常遇见一些被脚指甲和脚掌病变影响生活的顾客,而且跟随自己生活在福安的母亲也深受其苦,这对于经常与陌生人手脚打交道却无能为力的小余来说,无疑是一种困扰。

  为此,余潞琼查阅大量资料,得知一个名叫陆琴的修脚师,在扬州开办的培训班是当时业内口碑最好的。2005年9月,决心已定的余潞琼再次只身离开家人,加入了江苏省扬州商业技工学校的修脚专业班,脱产学习四个月后,取得了“修脚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随后,母亲的脚疾在小余的精心照料下得以康复,刚创办不久的美甲店也增添了修复灰指甲和老茧的经营项目,成为了福安首家专业修脚店铺。小店铺因新经营项目的推出,许多患有难言之隐脚疾的顾客慕名而来,随着生意逐渐红火,成立一支“义剪”爱心团队的想法在小余心中酝酿得愈加迫切。

传递正能量的“校风”并非易事

  扬州的修脚专业班,有项特别的社会实践科目,那就是组织学员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场所,为老人们做免费的“义剪”活动。刚开始面对陌生老人长有鸡眼、嵌甲、老茧的脚掌时,余潞琼和其他学员一样,都有些不适应。

  余潞琼回忆说,当时跟随老师、师哥和师姐们做义剪时,是没戴口罩和手套,都是徒手做的,遇到些味道重的,甚至有过自动退学的念头,但想到已交的学费,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没想到是,有些修好脚的老人们为了感谢我们,会把自己藏得很严实的鸡蛋、糖果、水果等零食,硬要塞给我们吃,有些还是包了好几层的。”

  类似事情经历几次后,小余对义剪的态度发生改变。每次被认可和感谢后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我满足和成就感,并暗下决心,回到福安要把学校这种“校风”继续发扬下去。

  2006年3月,余潞琼经多方打听了解后,主动上门找到了福安市光荣福利院,直接向当时的王院长说明来意并回答疑问后,很快得到院方支持,开始了第一次义剪活动。“当时的生意刚起步,店里人员少,没法像现在这样频繁去义剪,两次之间时间跨度最长的近半年,而且每次也只能去两三个人。”小余说。

  万事开头难。起初,修脚师在当时的福安普通百姓眼中还是个新行当,对义剪更是陌生,能欣然接受的没几个,即使是常接触各式各样陌生人脚掌的女店员们,也得需要一个适应和自我心态调节的过程。

  店员小丽回忆说,有次把义剪活动照片上传微信朋友圈,原本想为姐妹们的爱心行动做点宣传,还以为有朋友“点赞”,可得到的却是“作秀”、“恶心”、“炒作”等评论。

  而要说服那些长居在福利院、敬老院内的孤寡老人和残障人,主动配合义剪活动,这对于这支平均年龄20出头的年轻团队来说,比义剪本身难得多。来自寿宁的店员胡桂香说,语言不通,交流不畅,虽然有院内工作人员帮忙解释,但固执内敛的老人们,刚开始大多不肯事先泡脚软化,甚至错误以为是姑娘们嫌弃他们的脚脏。

  “‘院里肯定给你们钱了’、‘我的脚已洗干净了’这是老人们以前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已当上店长的林梅深有体会地补充说。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宁德寿宁建社会公益协会 旅外乡贤倾情回报家乡
下一条:宁德蕉城天福苑老年人有“新家” 活动中心展夕阳风采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