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工会工作五年回眸:着眼发展大局 凝聚职工力量
这是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奋进五年——
进入新时期的宁德市工会,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前进,走出了一条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发展道路。
这是捷报频传、屡创佳绩的丰收五年——
五年来,全市共组织4098家企业25万余名职工参与劳动竞赛;创建全国“工人先锋号”6个、省级80个、市级278个;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1.57万家机关、企业建立了工会组织,工会会员47万余人……
数字的背后,是我市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不懈努力。
劳动创造历史,实践书写辉煌。这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的五年,也是我市工会工作蓬勃发展的五年。各级工会组织在市委和省总工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组织建设,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全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着力服务职工群众,切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团结全市广大职工为推进宁德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建功立业,推动宁德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进入一个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劳动竞赛活动蓬勃开展
2015年是我市劳动竞赛蓬勃发展、劳模精神广泛传扬的一年。这一年,我市国网周宁县供电有限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叶德奕、宁德核电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易发扬、福建省白马船厂船舶管工杨光华、宁德市医院院长助理朱忠寿、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党支部书记王周齐等5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是历年来获评人数最多的一年。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工作各不相同,履职尽责事迹感人至深;他们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发挥聪明才智,脚踏实地,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
五年来,我市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二五”的劳动竞赛和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充分激发广大职工劳动热情,引领他们在各个时期生产劳动中“比学赶超”,在宁德经济发展中充分展示工人阶级主力军的良好形象。五年来,全市共组织4098家企业25万余名职工参与劳动竞赛;创建全国“工人先锋号”6个、省级80个、市级278个。
同时,以创建“劳模工作室”为载体,结合劳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的推荐评选和管理机制,提升劳模服务的标准和质量;以“劳模风采”专栏为主阵地,不断拓宽和深化劳模先进事迹的社会传播,在广大职工群众中营造关注和学习劳模的良好氛围。五年来,共创建劳模工作室45家,6名职工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6名职工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2名职工获得省劳模称号,64名职工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139名职工被评选为市劳动模范。全市各级工会围绕中心任务,服务发展大局,引领广大职工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宁德建设中争创佳绩。
素质工程建设不断提升
2016年,我市新增了福鼎市硖门乡柏洋村工会委员会和福安经济开发区总工会2家全国级“职工书屋”,这为丰富当地职工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职工书屋”为载体,举办“工运之光·劳动岁月”摄影、绘画、书法系列作品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系列征文、“牵手情缘心连心”青年职工联谊、职工运动会、半程马拉松、送文化下乡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塑造昂扬向上的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五年来,共创建全国职工书屋10家,省级职工书屋42家,市级职工书屋56家。
我市工会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三年规划》,用“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激发职工学习热情,用设立职工教育示范点、“名师带高徒”等方式打造职工技术技能“传帮带”机制,用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促进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全覆盖,进一步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五年来,全市共有3家企业获得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累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380期,培训职工1.2万人次。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市工会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职工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发明创造作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通过“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等活动,推行各种创新激励机制,引导职工学技艺、钻业务、搞发明,努力创新、多出成果。五年来,全市共向“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和“五小”创新大赛推荐项目181项,累计为职工发明创造提供扶持资金36万余元。全市各级工会以推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为己任,为企业提质增益、经济提效增速提供助力。
职工权益保障日渐完善
维权是工会最基本的职能。五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坚持不懈地抓好劳动法规的学习宣传贯彻,注重源头参与、畅通诉求渠道、健全协调机制,大力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认真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和谐劳动关系。我市工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督查行动,落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目前,全市共有13034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建制率达94.6%,共有12223家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活动,建制率达91.8%,累计有209家企业被授予省、市和谐企业称号。
保障职工权益。我市工会积极与人大、政协及有关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职工维权法律顾问团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目前,全市共成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8个,有41位律师志愿者加入职工维权法律顾问团。全市各级工会五年来累计为1280名职工提供信访服务,累计为职工争取权益受损补偿金140多万元,满意度达90%以上。
畅通诉求渠道。我市工会长期保持和畅通“12351”职工维权热线,结合“六五”普法教育工作,推动《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宣传进园区、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引导职工树立依法维权观念,合理表达诉求。五年来,全市共开展各类法治讲座500多期,惠及职工群众8万多人。
帮扶职工能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共筹集“两节”送温暖资金2765万元,慰问困难职工32274户,走访慰问重特大工程特别艰苦的劳动岗位职工2000多名;与人社等部门联合为各类职工群体提供预就业岗位10000多个;筹集资金45万元,慰问高温岗位职工9000多人次;“金秋助学”活动累计为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4763人发放助学金1010万元;“女职工关爱行动”共帮助2302名困难女职工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从2011年起,将农民工纳入工会重点帮扶对象范围,逐年提升对困难农民工和低收入职工群体的帮扶力度,提供特困专项补助233万元……
一组组数字,呈现出的是我市工会在帮扶、服务职工工作中的不懈努力。近年来,通过“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的品牌体系运作,我市不断扩大帮扶覆盖面和扶持力度,帮扶职工能力水平逐步增强。
各级工会不断健全完善扶贫济困救助机制,实打实为困难职工送温暖。坚持“帮扶—维护—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职工服务中心的转型升级,在改善服务条件、创新服务载体、完善服务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网络化”和实名制服务模式转变,严格困难职工档案管理,逐步达到“全员服务”“普惠服务”“长效服务”的要求。目前,全市共建成县(市、区)及镇(街)111个职工服务中心站(点),基本实现了职工帮扶点、线、面全面覆盖的目标。
我市工会还从2011年开始推行“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当前已形成一项机制规范、收支平衡、社会反响好的工会品牌项目。据悉,五年来累计有14509家单位的82万名职工参与了此项活动,并有44491人次享受了5540.61万元的医疗补助,真正体现出“有病人帮我、无病我助人”的互助精神。
基层基础建设逐步夯实
“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目前,全市已建基层工会6292个,涵盖15676个单位,工会会员47万余人,其中农民工会员数20.3万人。五年来,共新增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2个,小家12个;省级模范职工之家34个,小家31个;市级先进职工之家96个,小家60个;全市124个镇街工会全部达标。我市以“量质齐抓、共同促进”为工作方针,实现建会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以建设“六有”基层工会、推进镇街工会达标化建设工作为载体,不断完善“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的构建;以推进省级工业园区文体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工会阵地前移,强化工会品牌树立。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提升工会自身基础建设是工会履行各项职能的前提和保证。五年来,我市工会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目标,增强代表性,扩大基础性,体现群众性,着力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队伍建设和保障水平。我市工会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层层抓落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问题,营造工会工作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同时,组织开展基层一线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推行工会工作者职业化、社会化途径,增强机关干部的能力素质培养,盯住基层工会的基础建设,努力做到工作重心下移,经费使用下沉,建立工会年度精准服务机制建设考评机制。全市工会财务管理、经费审计及资产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工会经费的收、管、用科学规范,工会女职工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女工特殊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工会调查研究、信息化、对外交流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设新宁德工会更有为
过去的五年,市总工会带领全市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凝聚万千激情、奏响时代主旋律,凝聚发展能量、书写恢弘乐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今后五年,是工会工作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新常态、争创新业绩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
今后五年,全市工会工作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市委、市政府“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决策部署,着眼中心任务,着力服务职工,着重维护权益和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和创新型组织,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建设新宁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