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陈忠铭的慈善观:慈善是会得到回报的
他曾出演龙岩首部公益微电影《爱满全城》,发起并参与为连城隔川乡“乞丐妈妈”黄富珍、四堡乡“爬行母亲”童清香等三户困难户建新居的“爱心筑巢”公益活动。 “7·22”洪灾,他参与为连城、长汀受灾地区募集救灾物资,多次组织企业家团队慰问托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弱势群体。
他就是陈忠铭,龙岩市中小企业发展商会常务副秘书长。
“我是一个注重传统的人,通过龙岩市中小企业发展商会这个平台,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公共资源、人脉资源之后,做起公益来更显得心应手。”陈忠铭说。
“看着汶川地震中校园废墟照片上那一张张悄无声息的脸,我在想除了知识与成长,我们更应该让孩子们学会生存,尤其是要教会他们如何避险避难。”谈及做《儿童安全手册》的初衷,陈忠铭说,他真正很强烈地想要做这件事情是在汶川地震之后。他说,做慈善一定要结合自身条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如果因做慈善使得自己生活受到影响,会使慈善行为从结果上失去应有的意义。做善事,真正长期坚持下来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他还认为,做善事,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在帮助人就可以不顾方式方法,爱心不能用来掩饰助人过程中的一些失当行为。有些刚开始做慈善的人,会将捐资助学或帮助贫困家庭活动的过程和受助对象拍下来,并未经处理就上传到网络。这很不好。“我们一定要记得给受助对象脸部打上马赛克。保护他们的隐私和维护他们的自尊,在我看来是比帮助他们更要注意的事情。”他说。
长期从事慈善,换来的评价有正面也有负面。“不与人争论,但求问心无愧。”早些年,陈忠铭开始通过微信朋友圈发起慈善活动,因为大部分都是朋友,这种方式对发起人的信任度也相对较高,争议也相对较少。“也许是一种与时俱进吧。如果把慈善当成救急的话,那就真的是救急如救火了。在微信上发起无疑是高效的方式,不受时空影响、信息传播快,信任度也较高。”
“慈善是会得到回报的。”陈忠铭在一次针对创业青年及应届毕业生的公益讲座上这样说。关注年轻人的成长,以我个人的经历教授他们一些人脉圈打造的应用和注意事项,这场讲座零成本,但与我在慈善方面的付出是有关联的。吾生有涯而慈善无涯,我将一直坚持下去。(本报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段勇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