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创新民情工作机制,畅通民情处理快车道
琴岗路路灯拆除后原位未封住,留下的洞易致行人踩入受伤,经督促整改,洞全部封住;村公园内光缆线掉落带来隐患,经民情处理中心处理,光缆线预计春节前可完成迁移……为统筹解决超出部门职责范围群众反映的问题,上杭县首创并在全省推广民情工作机制。
帮群众解决了许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填补了政府部门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空白点。1月14日,上杭县民情处理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承映告诉记者,上杭首创的民情收集处理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得到了广大干群的认同。省委办公厅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民情工作机制的意见》(闽委办发[2014]31号)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推广上杭县的民情工作机制。
民情收集点网格化全覆盖
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不用为孩子搭乘校车的事担心了。”连日来,上杭县旧县镇铁东村、兰田村的家长和该镇某幼儿园的老师着实松了口气。
此前,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向旧县镇民情收集站反映,幼儿园校车接送站点有一处毗邻205国道,幼儿下车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请求校车运行线路中增设站点。旧县镇从民情收集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协同县交通局、交警大队等部门人员现场办公,及时对校车运行路线停靠站点进行了调整。
“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的话有人听有人理。”田承映形象地道出民情工作机制给百姓带来的最大实惠。
据介绍,为突出便民和有效性,该县除了在乡镇设立民情处理站,根据村(社区)居住状况和人口数量、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对民情收集点进行科学安排,合理布局,在村(社区)人数1000人以下的设1个民情收集点,1000人以上的设2—3个点。各民情收集点人员在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离退休干部、优秀党员及村卫生所医生等人员中择优选用,真正实现民情收集点网格化全覆盖,把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延伸到百姓家门口。
目前,该县在村(社区)已设置625个民情收集点。另外,在县设立1个民情处理中心,乡镇和部门设立民情处理站112个。收集意见建议,倾心服务民生。
同时,各民情收集点还负责宣传惠农政策、科普知识、法律法规,使民情收集点真正把服务送到老百姓心坎上。
办实事赢认可,干群关系架起“连心桥”
14日,田承映与临江镇英明社区干部对民情处理情况进行实地回访。“路面经过排水改造,雨水终于不会灌进家里了。”亨一巷居民黄洪耀感激不已。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想不到困扰大家多年的问题很快得以解决。”此前,黄先生等人就亨一巷积水问题向社区民情收集点反映。县民情处理中心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各相关单位处理民情,一个月的时间里,困扰居民多年的积水问题便迎刃而解。
泮境乡刘文女士,原名为刘,但字很生僻,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生。”据其丈夫梁麟山介绍,因电脑打不出“”字,导致医保无法报销,请求民情处理中心帮忙解决。16日,刘文在电话中开心地告诉记者:“多亏了县民情处理中心协调联系公安机关,帮忙把生僻字改掉了,现在用起简单的新名字,办事方便多了。”
“限时办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反馈”是上杭县民情处理机制的一条重要原则。2015年,该县共办结收集的民情2326条,办结反馈率达95.9%。
去年初,上杭县不少群众通过乡镇民情处理站反映:边远山村无法观看有线网络电视。该县通过调研,把实施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列入县委、县政府201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而在日前召开的上杭县人大会上,该县继续把文化广电惠民工程列入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像把实施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一样,上杭县民情处理机制已经成为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该县不定期汇总、分析民情信息,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形成呈阅件,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
在民情收集处理工作中,该县还把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与民情收集点的民情收集相结合,拓宽了群众诉求渠道;群众诉求及时得到办理,有效化解了积压的矛盾。同时,党员干部与群众“零距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达成共识,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记者 石飘芳 石芳 通讯员 林斯乾 郑嘉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