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全文下载)
201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
化学科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化学)》为命题依据,参照科学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下册)》,并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二)命题的原则
1.贯彻教育部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意见,落实省教育厅有关中考命题文件的精神。正确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凸显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引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升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考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与方法。关注初中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学习能力。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控制主、客观题比例,把握试卷的长度,留给学生充分思维和解答的时间。
2.遵循课程标准。本次考试化学科内容以国家教育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参照本市所用科学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下册)》教材。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当加强能力测试,重视初、高中的衔接,测试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检测学生所具有的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
3. 遵循课改精神。化学科命题注意测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对化学实验的考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选择试题素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体现学科价值,加强能力测试,提高学科素养”是本次考试化学科命题的基本思路。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获取信息的能力
能够通过对简单的化学事实(实验现象、模型图表及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解答)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的化学问题进行推理与判断的能力;
(3)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的初步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观察、实验等基本方法,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具有设计简单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便于考查,我们将认知性学习目标的内容按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即知道、了解、理解,并依次用A、B、C表示。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各层次的含义分别为:
1.认知性学习目标要求如下:
A: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对学习过的化学基础知识内容能记忆和再认识。记住有关的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的描述;化学用语的意义;有关物质的俗称、用途;图形符号的意义;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化学反应的现象等。
B: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C: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计算和论证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2.技能性学习目标包含“模仿操作、初步学习”到“独立操作、初步学会” 两个由低到高水平的要求。
3. 体验性学习目标可有机结合认知性学习和技能性学习内容进行考查。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科学探究
内 容
目标水平
备 注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探究能力
初步学会
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能力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考查中。
基
本
的
实
验
技
能
1.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2.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模仿操作初步学习
3.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4.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6.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7.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独立操作初步学会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
1.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 燃烧的条件
6.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 酸、碱的化学性质
身边的化学物质
内 容
目标水平
备 注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主要成分
2.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
途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5.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水的组成
2.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3.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4.溶解现象
5.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6.常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等)
7.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8.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及简单计算
9.结晶现象
10.常见的乳化现象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1.金属的物理特征
2.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3.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
4.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
5.用铁矿石炼铁
6.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7.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酸碱的腐蚀性
3.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4.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5.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6.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7.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8.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A
A
B
B
B
B
A
B
B
A
A
B
C
A
A
B
B
B
A
A
A
A
B
A
B
A
A
A
A
A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能进行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计算以及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加入其他元素可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
认识金属回收的重要性。
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物质构成的奥秘
内 容
目标层次
备 注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物质的分类
3.物质的多样性
(二)微粒构成物质
1.物质的微粒性
2.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认识化学元素
1.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 元素的简单分类
4.元素周期表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
1.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B
B
B
B
A
A
B
B
B
A
A
A
B
C
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物质的化学变化
内 容
目标层次
备 注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反应的本质
3.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伴随有能量变化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利用化学反应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三)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B
B
A
A
B
C
A
B
B
C
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初步认识4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
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 容
目标层次
备 注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1.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
3.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4.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5.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
6.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
7.石油是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8. 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1.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2.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三)化学物质与健康
1.钙、铁、锌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3.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1.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及一般原则
2.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B
B
B
B
A
A
A
B
A
B
A
A
A
B
B
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
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的重要意义。
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 、农药,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考试形式与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二)试卷结构
1.试题题型:选择题约36%,非选择题约64%。
2. 试卷难度
较易题(难度值0.7以上)约80% 。
中等难度题(难度值0.5~0.7)约10% 。
较难题(难度值0.3-0.5)约10% 。
全卷难度值约0.70一0.80。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