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30年师大学生街成创业者摇篮 华莱士、凡点均从这起步
同类店铺十余年来成倍增长
学生街一到晚上就灯火通明,各种美食尽收眼底
周末是学生街人气最旺盛的时候,从街头望向街尾,不到3米宽的路,挤满了逛街的学生,摩肩接踵,走走停停,每挪一小步都觉得困难。短短百米的路程走完却要花近半个小时,而往日只需15分钟。
在学生街中间地段一间面积大约为30平方米的丹丹鞋坊占据了较为有利的位置。店老板王先生告诉东南快报记者,2000年,他在学生街开了这一家鞋店,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14年前,学生街只有三四家鞋店,而如今已经以五六倍的速度开始增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随着房租的上涨,店里日营业额要达到2000元以上才能保本,相比十几年前,成本提高了,但利润也随之上涨了20%左右。
据一服装店老板黄先生介绍,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没有学生街,当时只是一条窄窄的马路,两旁都是田野,没有固定商店,只有流动的摊位。90年代左右,学生街才慢慢发展起来,商家开始进驻。“生意最好的时候是在2003年左右,当时的日营业额可以达到三五千元。现在服装店成倍成倍地增长,分流了不少客流量。”黄先生说。
学生街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回忆
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10年的张先生向东南快报记者讲述学生时代发生在学生街的故事。张先生说,他是闽南人,上大学前普通话讲得不太标准,每天和同学一起逛学生街的时候,他常常将街头到街尾的商店招牌上的每一个字反复念几遍,长期重复做这样的训练,一年以后普通话进步了很多。
走在学生街能给人一种重回校园时代的感觉,这里承载了太多学生时代的美好记忆。即便毕业十年了,张先生在工作之余还是常常约上同城的老同学一起回到学生街,再次体验从街头吃到街尾的感觉。
今年刚从福建师大毕业的陈同学说,很舍不得离开这里。学生街丰富的饰品是女生们的最爱。以前常和姐妹们在学生街淘自己喜欢的饰品。最受欢迎的应该是那种小工艺品,在无数刻着字的小陶瓷里寻找自己中意的文字,然后串成手链或者挂坠,送给喜欢的人,幼稚地认为这样就是向他人告知自己的所有权。
专家建议加强规划管理解决脏乱差的问题
对于从学生街衍生出的连锁店,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分析说,这些创业者在学生街试点经营以后产生了聚集效应,有了一定的盈利,成功以后把现有的模式进行推广复制。发展成多家门店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拓展的过程,从点到面一步步壮大起来。
学生街是一个小商品聚集地,它迎合了中低消费群体的能力,同时也给创业者提供了很多好的经营模式与经验,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另外,政府应该加强对学生街的规划管理,解决脏乱差的问题,还可以借鉴其他城市同类街道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福州特色的学生商业名街。
福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林筱文也看好学生街的发展,他认为,在学生街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有这些90后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市场需求,自然就衍生出了依托学生经济的商铺。学生街为这些商户提供了特定的营销对象,消费对象明确,也迎合了学生们爱新奇、爱热闹的心理,为商家自身营造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