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山歌:有话你就“唱”出来
畲族女子身着传统服饰,在连江县小沧乡畲山湖畔对歌。
“歌在肚里鱼在塘,鱼在塘底海洋中……”“好园种菜叶长长,好郎疼娘者疼娘……”几名畲族男女身着传统畲族服饰,在风景秀丽的连江县小沧乡畲山湖畔对歌。没有音乐伴奏,没有夸张的动作表演,淳朴自然的歌声在宁静的虎头山边久久回荡,绕人心扉。
畲族文化传承中没有自己的文字。作为畲族的“另一种语言”,畲族山歌是畲族民众互相交流和进行文娱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3月底,正值“三月三”乌饭节,记者一行走进畲乡小沧,聆听畲人特殊的“表情达意”。
以歌“对话”表情感
福州的畲族人主要分布在晋安区、连江县、罗源县以及其他畲族居住区。连江县小沧乡位于连江、罗源、晋安三县(区)交界处,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乡。
畲族人历史上频繁迁徙,他们自称“山哈”,意思是山里的客人。“山哈”喜欢唱山歌。传唱最广的是长篇叙事《高皇歌》(亦称《盘瓠王歌》)。盘瓠被畲民视为始祖。畲族民歌的唱腔、曲调受居住地区汉族方言的影响,日渐地域化。连江县畲族山歌受到客家方言的影响。
畲族山歌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小沧乡小沧村村民兰玉平介绍,畲族人平时的劳动、生活都离不开唱畲歌。人们独自上山劳动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往往就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
畲族山歌内容丰富,包含历史歌、故事歌、劳动歌、情歌、时政歌、杂歌等。山歌里记录了畲族的历史文化。
“凡是能说出来的,都能唱成歌。”小沧乡七里村村支部书记雷昆土告诉记者,畲族山歌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唱,歌词根据场景信手拈来。问路时可以唱,聊家常也可以唱,往往对歌对来一个终身伴侣。
对歌的畲族男歌手。
唱歌讲究畲语押韵
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畲族山歌主要靠口口相传。
66岁的兰敦銮是晋安区日溪乡日溪畲族村人。早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为改善畲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1983年,他主动申请调到小沧乡卫生院工作,而后担任连江县中医院副院长。他的母亲和妹妹都是优秀的畲族山歌歌手。兰敦銮在2012年退休后,就致力于畲族山歌等畲族文化的研究。
“一名好歌手,肚子里要有‘料’。”兰敦銮介绍,畲族歌曲以轻声细语为特色,歌调整齐,多7字一句,4句成一段(又称为一条)。一首民歌,少则一两条,多则七八条。调式多为五声性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在平仄、对仗等方面要求不高,但押韵较严格,讲究畲语押韵。对歌就像对诗,要对得迅速、精彩。
传承面临危机
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重要的载体。随着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今畲族山歌面临传承危机。
福州晚报记者在小沧乡小沧村采访时,发现大部分畲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已与汉族无异。
雷昆土说,由于大部分年轻畲民到城市务工,一些年轻人对山歌没兴趣。而且畲语歌词比较难懂,有些年轻人不会说畲语,这为畲族山歌的传承带来困难。目前村里有900多名畲民,会唱山歌、对山歌了解比较深的主要是中老年人。
各级政府很重视畲族山歌的保护传承工作。在一些传统节日,举行畲族山歌表演。
在一些特殊日子,畲民们还保留对歌的传统。
不少人在为传承畲族山歌而奔忙。2013年,罗源畲民雷建银牵头在罗源成立了畲族歌曲传习所,为老乡提供唱歌的场地,孩子们也能到这里学唱畲歌。连江、罗源等地已编撰了多本畲族山歌集,将畲族山歌翻译成汉字记录成册。
多年来,兰敦銮从民间收集了不少手抄本,或从畲民口传中记录整理,他主编的《连江畲歌集》已于2013年成书。书中收录了80多首口口相传的山歌。目前,他主编的第二本畲族山歌集即将定稿。(福州晚报记者 万小英 马丽清/文 陈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