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密不可分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回忆往事
习近平率先提出整治餐桌污染
2001年,福建引进了全国第一台食品安全监测车(资料图)
食品检测公示制度与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只是我省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一个缩影。14年来,我省坚持不懈治理餐桌污染,实施食品放心工程,这一工程源于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亲力亲为。
2001年2月,新华社接连刊发两条反映省外餐桌污染的报道。时任省长习近平阅后,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污染’是一个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关系我省农产品能否扩大国内外市场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场声势浩大的食品放心工程建设战役随之打响——
当年4月,治理餐桌污染列入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内容;
5月,省政府专题会议进行研究;
7月,省长办公会议听取汇报;
8月,出台年度治理方案,并召开全省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会议,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全省23个城市基本消除主要食品的餐桌污染,用五年时间在全省基本消除主要食品的餐桌污染”;
省食安办原主任钟安平回忆称:“同2004年起每年开展的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相比,我们整整提前了三年,且由省政府统一组织,体现了决策者的高瞻远瞩。”
至今,治理餐桌污染已连续14年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14年来,福建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的食品安全事故,成为国家“三绿工程”(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的示范省份。
山好水好空气好 百姓餐桌才会好
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密不可分。只有山好、水好、空气好,食品才可能好,百姓的餐桌才有保障。加强生态建设,也就是从源头开始依法治理餐桌污染。
2000年,时任省长习近平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十多年来,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推进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一任接着一任干,勇于尝试,不断开拓创新——
水质方面,福建率先将饮用水纳入食品安全管理范畴,除瓶装水外,还关注自来水。福建在全国最早完成水源保护区建设,并让水源地、水厂、二次供水进入治理和监管的视野。
治气方面,福建花大力气淘汰燃煤小锅炉,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整治扬尘、露天焚烧等污染。省会福州的空气常年名列全国74个城市前十。
执法力度方面,环保部门刮“四季风”,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时刻保持高压。
这些长期的努力,换来的是福建的青山绿水。省环保厅有关人士表示,“在全省财政收入翻了两番的同时,福建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了全国的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5.95%,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生态环保法治之路 越走越宽
14年来,我省从治理餐桌污染到生态省建设,不仅提出时间早,而且建章立制,通过法律法规推进工作的展开。其倡导者,正是习近平。
早在2001年开展餐桌污染的整治时,福建省在立法方面就做了大量的工作,《福建省农药管理办法》、《面粉增白剂一过氧化苯甲酰测定方法》等规定或地方标准相继出台,迅速建立一套符合省情民情、行之有效的食品卫生标准,为治理工作提供法规依据。
14年来,福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不断完善,并多有创新。在生态补偿方面,福建率先实施森林生态效益及江河流域生态补偿;在林权方面,福建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如今,借着加快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机遇,福建加快完善资源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集体林权等制度创新;同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些为福建的生态省建设提供了更多制度保障。福建的生态环保法治之路,必将越走越宽,也将更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海都记者 陈文浩 肖春道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