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明年高考首迎高招改革 自主招生改革模式初现端倪
其实,从近些年来看,自主招生的改革已经初现端倪。
模式一:上交大模式
例如,今年上海交通大学新增工科实验班,学生高考成绩只占60%。我省就成为全国试点的部分省市之一。学生只要达到本一线的理科考生即可。
具体的做法是,考试时间安排在高考后,高考成绩公布当天,从报名者中遴选综合测试学生,然后在结合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得出综合成绩,即综合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满分100分)/100×当地高考总分×30%+高考投档成绩×70%。这种招生录取在提前批进行,不影响之后的录取。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未尝不是对自主招生的一种试水。
模式二:南科大等模式
作为中国教育改革试验的南科大,其自主招生模式也颇具创新。投档成绩由综合能力测试(30%)+高考成绩(60%)+平时成绩(10%),即“6+3+1”模式。
和改革政策不同的是,此前南科大综合能力测试时间安排在高考前。
其实,不单南科大,今年不少学校推出了类似模式。相同的是,招生时,都采用“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即在高考分数基础上,引入学校自身测评和高中成绩为录取依据。所不同的是,各校高考成绩占的比例,和学校的测评比例不同。例如中科大的试点学院,学生达到本一线后,对投档的资格生高考数学、理科综合成绩乘1.5加权后计入高考总成绩,并将高考总成绩按60%的比例折算、学校测试成绩按40%的比例折算,形成综合评价总成绩,按综合评价总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录取名单,依据“分数优先”的原则确定资格生所属计划方向。
如果部分高校采用这种模式,在时间上进行调整后再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测试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模式三:国外高校录取模式
从国际上来看,自主招生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大学招生模式。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比较推崇这种模式。此前他在接受东南快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外高校自主招生时,也没有统一的考试,入学方式也多样化。例如美国,仅有一项全国统一的水平测试(SAT)。考生可以用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依据,大学再以各自的标准择优录取。一个学生可以收到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所。
不过,从目前国内的模式来看,自主招生在短时间推行这种模式的可能性不大。东快记者齐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