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福建突破11亿 泉厦电商刷新销售纪录
厦门:不打“价格战”转型做好服务
今年,一些厦门企业不再只打“价格战”,而是将精力转向了服务体验。
“今年提前一个多月增加了60多名客服,商品也都提前补齐了。”厦门本土化妆品电商PBA董事长苏桂强认为,低价促销趋于平常是趋势,能解决客服、物流等问题最重要。去年高调亮相的名鞋库,今年也将目标对准了“顾客满意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称,以前“双11”被看作是清货的渠道,而现在还是一个品牌推广和市场测试的过程,“质”比“量”重要。
一些首次加入“双11”的厦门中小型电商,则显得更有创意,某儿童电动车电商负责人俞先生说,前期已经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了大量预热活动,参加孩子每人都有红包拿,借此来推广影响力。
厦门市网络零售企业协会秘书长邱先生认为,网络促销早已过了当初的“野蛮时代”,如今电商更加理性,会更注重用户体验和品牌推广。
【战后反思】
商家:卖得多不等于赚得多
一场购物狂欢,商家却不一定都是赢家。
对于晋江某运动鞋品牌的运营商陈先生而言,参战“双11”更像是无奈之举。去年,他并没有加入“双11”促销,但是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参加了,当天就卖出两万多双运动鞋,自己的销售量仅有两位数。今年他选择参战,“有几个热款卖断货了,可还有些款式存了几十万的货物,销售额上去了,实际上却没赚到钱”。肖利华则认为,“双11”的集中销售,对于电商团队是一种锻炼,但是其弊端也极为明显,包括很难避免的物流高峰及库存问题。
有媒体评论称,从商家角度看,超低折扣的损失加上购买淘宝流量的巨额投入,再加上给淘宝的返点,造成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以去年淘宝“双11”的销售体量,真正销售过亿的商家仅有三家,绝大多数广告费都打了水漂,那些备货过多的还要承受消化库存的痛苦周期。与此同时,所有的商家都要承受“一节淡三圩”的后果,“门庭若市”过后是漫长的“门可罗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