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新闻 > 正文

山海人家·返乡兴业的故事丨文艺女青年化身寻找稻香“新农人”

东南网   2024-04-26 11:34

微信截图_20240426113413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4年,《山海人家》系列融媒报道将镜头对准返乡兴业的“新农人”、新才俊,聚焦他们依靠科学知识和开阔思路逐梦乡村,带领传承技艺、带强产业发展、丰富农村新业态的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中的农村新气象、新变化。

  农时不等人。随着天气转暖,各地进入春耕时节。广袤的田间地头涌现出一批批“新农人”,耕田犁地、撒种育秧,一片忙碌景象。他们依靠技术、专业知识逐梦乡野,从“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在田野间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来自宁德屏南的“新农人”白晓洋就是其中之一。

  在南湾村,白晓洋已经为春耕忙碌了1个多月。这是白晓洋种粮的第五个年头,此时她正和技术人员安装调试农业气象站、视频监控、水利监测等智慧农业设备。今年,她除了增加低GI(血糖生成指数)等功能性稻米的种植,还设立了“白晓洋智慧农业联合实验室”。

  “不仅要会种田,也要‘慧’种田!有了这个,土壤温度、PH值、空气湿度以及农作物长势等生产数据一目了然,可实现整地、施肥、播种、采收全过程实时监控管理。”白晓洋笑着向记者说。

南湾村梯田。受访者供图

“一糯千金”垦荒有了底气

  白晓洋本名邱桂敏,出生于屏南一个小乡村,“白晓洋”这个艺名源自于家乡景点白水洋。邱桂敏在大学时便能歌善舞,是文艺积极分子。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到闽南与朋友创办了一家传媒公司。

  投资文化传媒公司,承接商演,漂亮装扮,登台歌唱,享受掌声……原本白晓洋过着许多人眼中光鲜亮丽的生活。一次回乡看望父母时,她发现,儿时记忆里漫山遍野泛黄的稻穗不见了,上千亩梯田悉数撂荒。一问村民才知道:“种田不赚钱,又苦又累,还不如出门打工。”这让她感到阵阵心痛。

  白晓洋说:“我家乡的生态环境这么优越,种出来的大米品质一定牛,没理由卖不过别人啊!”或许是因为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白晓洋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已有的生活,返乡种粮,同时照顾年迈的父母。

白晓洋在田间犁田。受访者供图

  “种地不赚钱的,你好好一个大学生怎么还回来种地!”走父母走过的路,吃粮农吃过的苦,邱桂敏的选择遭到父母极力反对。在普通人眼里,一个农村娃,好不容易挣脱了土地,上了大学,还在外创业了,最后又回到农村“玩泥坑”,似乎不太值当。

  母亲反对,父亲斥责,都没拗过白晓洋“返乡种粮”的执着。2016年,不顾父母的反对,白晓洋怀揣着“兴农梦”,只身回到屏南。她创办了一糯千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在南湾村流转了200多亩荒地。

  说干就干。挽起裤脚,戴上斗笠,走进田间,向各路专家请教种粮技术,拉着村民一头扎进田里。这些年,白晓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新农人”,开启了她“寻找稻香”的创业之路。

白晓洋在稻田中备秧苗。受访者供图

  破土而出的种子,总要经历风雨洗礼,才能茁壮成长。由于是第一次种粮,白晓洋首轮只开垦了50亩荒地种植水稻。“当时心里很忐忑不安,生怕干不好被人笑话。”白晓洋说,“做农业很辛苦,做农民更辛苦,返乡务农做不好,更痛苦。”

  劈草、整地、引水、打田埂、选种、育秧、插秧、收割、晒谷、碾米……白晓洋全程参与着开荒复耕。可就在那年秋收的时候,白晓洋沮丧地说,“种了个寂寞,不赚钱反而赔了不少。”

  “由于山垅田难以开展机械化操作,加之我第一次种粮,缺乏经验,成本投入大,亩产又相对低。”白晓洋悻悻道,如今她切身体会到了父母说的“种地不赚钱”。

  “心里想放弃,但是又觉得不甘心。不咬牙坚持,田又要荒了!”为了找到失败的根源,白晓洋积极与省农科院开展技术对接,并将前沿农作物防治技术运用于生产中。年复一年,白晓洋坚持着开荒种田。

白晓洋在稻田中备秧苗。受访者供图

  2021年新的转机出现了。为了保护耕地、更大程度实现荒地复垦,屏南当地推出了“认领一亩田”活动。认领者认领一亩田每年需出资2500元,用于种子、农资、用工等费用,当年这亩田的收获全部归认领者所有。

  这种新模式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注入乡村。白晓洋家的稻田成为活动试点,当年150多亩稻田还没插秧就找到了买家,并提前拿到了购米款。

  “销路不愁了,种粮信心就有了”。白晓洋算了笔账,每亩地的稻米能卖2500元。有了市场有了底气,开荒复耕有了转机。

频道推荐
  • 董事长称被开除员工涉嫌学历造假 被开除当
  • 章泽天登胡润财富榜:净资产600亿 清华与浙
  • 全球最大级集装箱船出海试航 最大载货量241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