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新闻 > 正文

山海人家·返乡兴业的故事丨文艺女青年化身寻找稻香“新农人”

东南网   2024-04-26 11:34

“稻田文创”唤醒沉睡土地 

  作为“新农人”,白晓洋骨子里“文艺女青年”的小火苗并没有熄灭过。

  政策支持、科技服务、社会关注,这些让白晓洋种粮有了更足的底气,她便开始在田间进行文创试验。

白晓洋在田园组织音乐节活动。刘圣辉 摄

  2020年,白晓洋邀请了一位相识的青年导演来到南湾村,用手机拍摄了一部乡村纪录片,还获得了“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华为新影像等荣誉。从此,更多大山之外的人也认识了南湾村。

  “年轻人的才华也可以在田野上得到充分挥洒。”白晓洋说,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通过发挥其自身优势,合作社以“农户+合作社+互联网+文创品牌”为创业模式,以文创产业的前沿理念,策划了一系列“稻田文创”活动。吸引了一拨拨城里来的游客,在稻田里体验插秧、抓泥鳅、捡田螺的乐趣。

  从田园音乐节到农耕文化节,再到搭建乡村观影平台、打造乡土摄影基地,曾经籍籍无名的南湾村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网红“艺术村”,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的关注。

  “沉睡”的土地被唤醒,催生出了发展新业态。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以及宣传推广,吸引越来越多人来到南湾村。村子热闹了,村庄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如今的南湾村,处处皆景,原本破败的古民居修缮一新,化身为农耕博物馆、民宿以及艺术家们的工作室……

  白晓洋的“稻田文创”试验和秧苗一起在南湾村生根发芽,撂荒的土地换了新面貌,南湾村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趋势,沉寂的小山村有了新活力。

南湾村一角。受访者供图

  此外,为了吸引更多和她一样的“新农人”逐梦田野,白晓洋还积极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创业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动员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产业,以“土地流转+务工”带动了3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9000余元。

  “我家3亩地流转给了邱桂敏的合作社,我也经常在这里干活,现在有租金还有工资,去年仅工资就领了近4万元。”南湾村村民郑昌法笑着说。

  复垦山林、唤醒荒地、带旺小山村,白晓洋的“兴农梦”在升腾。白晓洋说,“返乡种田不是作秀,南湾是我家乡村落的缩影,现在热闹起来了,就不能让它再冷落下去。”

“晓洋田园”乡村充满生机 

  小试牛刀后的白晓洋并未就此满足。“传统水稻产业想做大做强,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往‘小而精’的品牌化方向发展。”她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种地”是一门学问,没有基础的白晓洋不懂就问。向村里的“老把式”学艺,向农技站的技术人员问技,研究种子、关注天气、解决水肥问题……

白晓洋在田间收稻谷。受访者供图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白晓洋深知当一名农民的不易。“要认认真真种好田、出好米,不能让农民对农村、农业失去信心。”带着这样的想法,这些年,白晓洋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深度合作,引进多种水稻进行试种,推广种植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并把水稻新品种、种植新技术等提质化增效的经验跟全县种粮农户们分享。

  “大米也不仅仅是大米,还可以研发、衍生出更多附加值产品。”白晓洋说,她不仅要做农业、做营销,也要做跨界的前行者。记者了解到,由她主理的“白晓洋田园客栈”即将开业,黑糯米酒、养生粥等稻米衍生产品也将面向市场推出。同时,今年她还计划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通过品牌共创等方式,共同研发稻米提取物洗护等产品。

  去年,150多亩稻田产粮7万多斤,卖了40万元。白晓洋说,虽然还没赚到什么钱,但看着曾经的撂荒地正一点一点焕发生机,白晓洋对南湾村的未来满怀希望。

南湾村一角。受访者供图

  撂荒地有了新主人,“巴掌田”变“连片田”,“望天田”成“希望田”。凭着一份执着,短短几年,白晓洋从曾经的种粮“小白”,成长为了如今的“领头雁”。

  一路探索,一路前行。正是有了无数像白晓洋一样愿意扎根乡村的年轻人,撂荒地里才重新荡起了稻浪,不可能才会变成可能。(记者 叶伏国

频道推荐
  • 董事长称被开除员工涉嫌学历造假 被开除当
  • 章泽天登胡润财富榜:净资产600亿 清华与浙
  • 全球最大级集装箱船出海试航 最大载货量241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