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探索新型科技特派员跨界服务模式
跨界别跨区域选拔人才
位于建瓯的华宇集团,2007年以前,只生产竹地板半成品,产品附加值低。得益于科技特派员机制,华宇与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引进张齐生院士团队参与公司生产科研开发,建成了国家级竹板材研发实验室等系列创新平台,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2010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法人科特派团队为集团带来近3亿元的经济效益。
南京林大法人科特派团队也是福建省跨区域选认科特派,对象从本省向省外乃至境外拓展的团队之一。
“既注重本土选才,又要敞开大门,从省外吸引一批技术水平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人员到福建省基层创新创业中来。”省科技厅负责人说,科技特派员制度植根“三农”,要适应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产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特征,必须坚持跨界别、跨区域选拔科技人才,把选认科技特派员工作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拓展。
不仅选认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还积极选派一批工业、社会发展和服务领域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与服务,新的选认机制有力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的吴立新被选为省科技特派员就是一例。他是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带领的创新团队与福建海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工程研究中心,设计了新的建筑模板材料配方和工艺,使产品性能比原先欧美公司专用材料提高20%、成本降低15%以上,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
得益于灵活的机制,福建探索出“互联网+科特派”“科特派+众创”等新型服务模式,加速推动人才、知识、技术、成果、资金等要素在农村流动;打造“科特派+龙头企业+农户”“科特派+农业合作社+农户”“科特派+金融+流通”等模式,把科技特派员服务从生产向加工、流通、行业管理等各环节各层面拓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全省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道上,科特派已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介绍,全省已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3841名,共创办创建企业、创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等600家,实施科技开发项目723项,推广新技术1063项(次),引进新品种1418项(次),服务农民63111户,48059户农民实现增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290户脱贫致富。
让科特派下得去留得住
将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在食用菌大县古田,福建农林大学和县政府共建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胡开辉领衔的科特派团队在当地示范推广真姬菇栽培关键技术,使古田福泉鑫企业日产规模达5万包,年产值从2000万元跃升到6000万元。
胡开辉的科特派团队之所以能精准服务,是因为该校树立了解决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科研导向——在国内高校中较早选聘推广型教授(研究员),建立职称评定横向项目课题级别认定制,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
福建对科技特派员在服务和创业期间的人事关系、职务、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做了详细规定,保障职称评定、岗位等级晋升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使科技特派员下得去、留得住。
在福建,农科院所以市场导向确立科研方向,发挥专业特长,服务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福建科力种业有限公司是由南平市农科所科技特派员发起组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所20多位科研骨干作为科特派,协助科力种业开展育种,目前专营水稻新品种35个,年推广面积300多万亩。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要改变以往过多强调科技公益性扶持和无偿服务的做法,给智慧之火添上利益之油。”省科技厅负责人说。为激发各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福建省出台的《实施意见》鼓励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和成果为纽带,按市场化运作方式,与农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政府购买农业科技服务。省政府专门设立每年4800万元的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对科技特派员工作、项目和建设的省级星创天地予以支持。
靠创新制度设计,走创新驱动之路,福建科特派开启更远航程。(记者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