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建新闻 > 正文

2016年福建已报告登革热63例 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2016-08-05 07:49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8月5日讯 昨晚,省卫生计生委发布登革热疫情:今年,东南亚和南美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登革热疫情较去年同期均有明显上升,福建省持续有输入性的病例报告。截至8月4日18时,今年我省共报告63例登革热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9例;本地感染病例34例均分布在福州市

  专家提醒,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可防可治蚊媒传染病,防控登革热最关键的措施是灭蚊。市民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出疹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01

杰清/制图

  登革热是种常见病

  发病高峰在7—9月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也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登革热是种常见病,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00万到1亿例病例发生。目前,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输入性病例,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本病的流行与蚊密度有关,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月—11月,高峰在7月—9月。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潜伏期为3~14天

  会有高烧头疼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4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热、恶寒,剧烈性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痛”,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厌食。第一次发热可达39℃~40℃。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在发病3~5天后,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治疗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突发:福建报告63例登革热 本地感染34例在福州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