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总导演: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食物人物文化一个不能少

广州日报   2018-02-22 19:00

  《舌尖上的中国3》(以下简称《舌尖3》)在观众的翘首以盼中正式开播,还是熟悉的配音和跟之前两季相似的表现手法。不过,跟观众想象的不同,最先在网络上火起来的不是食物,而是一口铁锅——原因是第一集节目讲述做食物的器具。到了前晚的第二集,潮汕夜宵、乐山串串、腾冲稀豆粉、天津煎饼果子等各地小吃,纷纷登上热搜榜,让观众中的“吃货”们纷纷表示“一地口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表示,这一季节目从制作之初就确定,“食物、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希望探索中国人是如何一点点吃成了今天的样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斯其格

  《舌尖上的中国3》海报

  总导演刘鸿彦: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呈现食物制作和背后的文化诉求

  广州日报全媒体:这次《舌尖3》食物入选标准是什么?

  刘鸿彦:每集的主题不同,比如小吃这一集的主题,背后一定是非常接地气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别处,最好的味道永远在家乡,每个人的家乡就是小吃,它后面是一家一户几代人的传承,周围街坊四邻和这几代人持续发生的长久关系,小吃背后就是这样一个因素。

  广州日报全媒体:纪录片拍的是美食,实际上是传递一种情怀。《舌尖3》更多想传递什么样的价值?选题上是不是也有很多创新的考虑?

  刘鸿彦:简单来说就是“君子爱食,食之有道”,这是我们这次的核心。在题材上,8集分别包括器具、饮食的养生、食养、宴席和最后一集融合,都是在之前的领域内没有触碰过的,这应该是一些新的选题方向。我们之所以做这样的结构,其实里面有一些内在逻辑,包括我们整个饮食文化体系上的表达——大家都会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个博大精深到底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食物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广州日报全媒体:前两季有很多食物的制造过程,观众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诱人,现在更倾向于食物后面的故事,会不会担心大家觉得没那么美味了?

  刘鸿彦:这一季《舌尖3》从一开始就强调,食物、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食物肯定是一个载体,在食物之后的人物,是我们要讲述的故事,人物上附着了很多文化传承。这次做片子,希望能够一点一点地挖掘,我们是如何一口一口地“吃”成今天这个样子的。而且,食物、人物和文化不能分开,人物的部分要讲故事,否则变成一个教人怎么做饭的片子,所以你一定要有人物、有故事,还要有文化的味道附加在里面。文化诉求是我们必须要表达的,但是怎么表达得生动,而且被一些更年轻的群体接受,这些困难是我们这次需要不断克服的。

  广州日报全媒体:第一集中有一句金句,“爱是最好的调味品”。拍摄时是怎么抓取到这个金句的?

  刘鸿彦:这句话来自第一集的嘉宾兰明路。兰明路平时工作繁忙,很少给家里做饭,有一次难得抽出时间在儿子生日时为家人做了顿饭,家人非常感动。这让兰明路体会到“爱是最好的调味品”。这句话不光是兰明路一家人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对美食的理解,也是我们在做《舌尖3》节目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的。无论是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还是美食背后人与人的关系,还是美食背后的传统文化,爱都是调出最好味道的佐料。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董事长称被开除员工涉嫌学历造假 被开除当
  • 章泽天登胡润财富榜:净资产600亿 清华与浙
  • 全球最大级集装箱船出海试航 最大载货量241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