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目标更新:下一站,木星!
为什么是木星?
图片来自 Protothema
虽然木星既巨大而且充满危险,看起来也远不如火星来的实际,改造一下也许未来就能住人。
但是作为太阳系气态行星的"最佳标本",木星的大气、磁场、各种环境情况都对人类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宇宙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首先是木星的大气成分,其中 88-92% 为氢,剩下的主要为氦,只有 1% 是其他元素,包括甲烷、水蒸气、氨等等。这种比例与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的理论成分非常接近。
大红斑
图片来自 Universetoday
提到木星,自然不能不提到其表面最为"持久"的特征——大红斑。
早在 17 世纪中叶,人类就对其开始了时断时续的观测,1879 年更开始对它进行持续的跟踪的记录。东西最长 48000 公里,最短也有 20000 度公里;南北最长 14000 公里,最短 11000 公里,其面积几乎能够容纳 3 个地球表面积。
这一维持了至少 200-350 年的"风暴"一直是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最想要解释的问题。"大红斑"的成因猜测甚至成为了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未解之谜"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木星相对"较近",上文中提到的航行距离的确很远,但是木星同时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巨型气态行星,这对于人类增进对此类行星的认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人类通过各种探测手段对火星了解与日俱增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开始着手木星的探测计划。
木星探测的"纠缠离合"
在"朱诺"之前,人类其实也曾数次开展对木星的探测,其中"顺手"看一眼的有 7 次,还有一次类似的环绕探测计划最终因为故障而遭受失败。
先驱者 10 号;发射时间:1972 年 3 月;任务:飞掠 图片来自 Kinja
先驱者 11 号;发射时间:1973 年 4 月;任务:飞掠 图片来自 Ecotimes
旅行者 1 号;发射时间:1979 年 3 月;任务:飞掠 图片来自 Doquizzes
旅行者 2 号;发射时间 1977 年 8 月;任务:飞掠 图片来自 Ispaceman
尤利西斯号;发射时间 1990 年 10 月;任务:飞掠 图片来自 Wikipedia
卡西尼 - 惠更斯号;发射时间 1997 年 10 月;任务:飞掠 图片来自 Thegazette
新地平线号;发射时间:2006 年 1 月;任务:飞掠 图片来自 Techgenmag
伽利略号;发射时间:1989 年 10 月;任务:环绕 图片来自 Sinapress
从这个角度来首,"朱诺"也将继承以上前辈的遗志,在人类的第二次的土星近距探测尝试中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