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生园蜂蜜检出违禁兽药 严重影响人体造血系统
氯霉素阴影
此次宝生园被检测出的违禁药品名叫氯霉素。这是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抗生素兽药,过去常被用来给蜂群消毒,由于对“幼虫腐烂病”等蜂病疗效好,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蜂农使用氯霉素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相当普遍。
但氯霉素对人类的造血系统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果长期使用可引起视神经炎、共济失调以及由于菌群失调而导致的维生素缺乏等不良反应,儿童使用可引起循环衰竭、贫血、出血倾向和反复感染,甚至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同时,氯霉素使用后很容易残留在蜂蜜中。根据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的一项实验研究,养蜂过程中一次氯霉素的使用就会对蜂蜜品质造成长期影响。2002年4月,我国农业部公布了被称为“193号令”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其中对包括氯霉素在内的多种药物实行“禁用”规定。
这一规定出台的起因是2002年欧盟暂停进口中国蜂蜜。2001年11月欧盟兽医委员会在来自我国的褐虾中检验出氯霉素,于是认为我国动物饲料中含有欧盟禁用药物,随后,英国、德国相继从我国出口蜂蜜中检测出氯霉素、链霉素残留。
2002年1月31日欧盟食物链与消费品管理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于2月1日全面暂停从我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同时,欧盟、美国、日本先后提高了我国蜂蜜的氯霉素残留标准。严苛的检测标准使我国蜂蜜出口受到重创。《联合国[微博]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蜂蜜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为22.45%,但2002年骤降为11.59%,跌了一半。
但出口失利和禁用规定的出台,并没有使我国的蜂蜜摆脱氯霉素的阴影,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蜂产品被检出含有氯霉素,其中甚至不乏一些行业内知名品牌。
2013年,广州从化润至园蜂业有限公司的产品被检出含有氯霉素;2014年10月,老字号的颐寿园(北京)蜂产品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野山花蜂蜜被北京市食药监局检出氯霉素。
此次被检出氯霉素的宝生园,同样是一家蜂蜜行业知名品牌。创办于1924年的宝生园旗下拥有蜂业合作社、蜂产品厂、蜂产品研究所等机构,在全国建有600多家连锁店,是我国作为参与起草蜂蜜产品的国家标准单位之一,被中国蜂产品协会认定为“全国蜂产品行业龙头企业”。
“问题还是出在源头上,此次事件暴露出氯霉素仍然屡禁不止,也暴露出蜂蜜生产企业对原材料把控不严。”一位不愿具名的农业专家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源头之殇
“山花蜜中含有氯霉素有可能是因为环境污染造成,因为雾霾、重金属污染等比较严重,还有植物里面有很多农药,有可能是蜜蜂在采蜜的过程中受到了感染。”孔怀静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道。
但她同时承认,不排除部分蜂农会使用抗生素,“山花蜂蜜的采集期雨水比较多,也是蜂群容易滋生病菌的时候,用中医药见效比较慢,但宝生园一般会建议蜂农使用巢脾熏蒸等传统方法来消毒,或者定期更换蜂王,以保证蜜蜂的质量。”她说道。
事实上,作为老字号的宝生园一直在推进原材料源头的标准化管控。2008年,宝生园大手笔投资8000万元,在从化市打造出华南地区最专业的全国蜂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拥有GMP和QS认证标准的车间,还建立了达到A级标准的化验室,为产品标准化、正规化生产奠定基石。就在今年1月15日,宝生园获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但据宝生园内部人士透露,宝生园主要的蜜种都采购自常年合作的生产基地,而为了顾全蜜种,也有一小部分蜜源采购自农贸合作社,占比不到10%,其中包括了这批含有氯霉素的山花蜜。
孔怀静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据她介绍,宝生园跟全国很多家蜂产品基地有合作,会定期派技术员到基地,在养殖、饲喂和采蜜方面做技术指导,并严格禁止蜜源中含有氯霉素。而对于合作社,她表示无法对生产进行监测,因为蜂农追花逐蜜,在哪个地方采集了蜂蜜,就把蜂蜜卖给当地的合作社,所以很难确定氯霉素来自哪家合作社,而且合作社太多了,无法通过合作社追到相应的蜂农。
“每一批采购的蜜源都会用试纸在当地作一些简单的检测,如果初步合格,运回来之后再进行抽样检查,如果发现有问题或有怀疑,则把蜜种拿到广州市质监局等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孔怀静介绍道,她同时承认这次的事件也表明检测过程中不无疏漏,“宝生园目前已将抽样率从10%上升到了20%-30%。”孔怀静说道。
事实上,农产品(27.04, 0.13, 0.48%)企业与合作社进行合作是行业通例。“与农户、合作社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这种做法可以使企业不需要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生产基地和生产人员中,但这也会削弱企业对于产品的把控,很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前述农业专家分析道。
对此,宝生园方面承诺今后会尽量减少在合作社采购, “我们要保证品质,不希望蜂蜜里有杂七杂八的东西。”孔怀静说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