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磁条卡因存被盗刷风险或进入下岗倒计时
近日,一则2015年之前所有磁条银行卡将退出的传言,让很多人不淡定,因为大部分人翻翻钱包里的储蓄卡和信用卡,都有一道黑色的磁条。如果磁条卡被芯片卡(金融IC卡)取代,那么这些磁条卡将怎么换?使用芯片卡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磁条卡下岗倒计时?
欧美国家普及的芯片卡,在国内的推广也已经持续多年。而这次的传言正是源于央行[微博]三年半前一份文件。根据2011年3月15日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2011年底前全国商业银行布放的间联POS能够受理金融IC卡;2012年底前全国商业银行布放的ATM能够受理IC卡;2013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
按照这份央行发布的时间表,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6.1248, 0.0000, 0.00%)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均应为金融IC卡。这也就意味着,明年起金融IC卡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银行业近几年也在发行时提高芯片卡的比例,根据2013年3月8日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金融IC卡工作的通知》,2013年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IC卡新增占比应达到15%,部分试点区域达到25%的目标,包括国内47个城市。业内人士透露:“每年信用卡发行中芯片卡占比例逐步提升,有些银行还在给自己加码。”
但明年之前所有磁条卡被芯片卡取代,多位银行业人士向《新民周刊》表示并不可能。磁条卡被芯片卡取代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在一定时间的过渡期内,将是磁条卡和芯片卡并用。目前并无强制性要求客户将磁条卡换为芯片卡。
一扇门装两把锁?
“刷卡设密码还是签名更安全?”这是银行业人士最容易被朋友们咨询的问题。近几年,磁条卡的安全隐患一直困扰着持卡人。一般来说,持卡人一旦发现自己的磁条卡被盗刷,会第一时间向银行申请争议处理,银行则着手进行欺诈调查。但由于鉴定盗刷和谎称盗刷的难度堪比调查婚姻出轨,而银行一般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条款,持卡人很难百分百维护自己的权益。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告诉《新民周刊》:“银行会调出交易原单,跟客观情况进行比对。比如持卡人在国内,而卡是在国外刷的,那明显是盗刷。而如果消费是在持卡人所在地区发生的那就会有争议。谁能证明这不是一笔你想赖账的正常消费?”
从众多盗刷案的判决结果来看,司法机构认为盗刷的发生,有部分原因是持卡人对密码保管不慎导致,所以持卡人必须承担一部分损失,有些情况会要求持卡人支付30%左右的盗刷金额。除非是无磁无密交易,比如在携程订票,只要持卡人提供卡号、身份证等信息,既没有刷卡举动,也没有提供密码,如果发生盗刷,判决结果会对持卡人有利。
如果及时对遗失的银行卡进行挂失是不是可保安全?事实上,每个银行对失卡案的处理都不同,有些银行规定持卡人报案之前48小时的损失,金额在5万以内,都由银行承担。也有一些只承担失卡报案成功后盗刷部分的损失。
而在很多案件中,磁条卡好端端地在持卡人手里,没有遗失,盗刷却发生了,这时持卡人自然欲哭无泪。“盗刷不是卡被偷了,而是卡上的信息被偷了。犯罪分子在POS机上装一个侧录仪器,在持卡人刷卡时,可以完整记录磁条信息,他再拿回去破解,用这些信息制作一张伪卡,进行盗刷交易。”业内人士分析。
一个简单的密码并不能保证你不会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釜底抽薪的办法是用安全性更高的芯片卡。因为磁条卡加密方式比较老,容易被窃取信息制作伪卡,发生盗刷,而芯片卡则采用更先进的加密方式。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始逐步以芯片卡代替磁条卡,目前芯片卡已经相当普及。
但对于国内芯片卡的安全属性暂时很难打高分。目前发行的芯片卡都是磁条和芯片二合一的“复合卡”。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指出:“卡的芯片部分是安全的,磁条部分跟原来没区别。相当于一扇门装有两把锁,但只要打开其中一把,就能把门打开。那么其中一把锁无论多牢固,只要另一把锁容易破解,这扇门还是不安全。”
事实上,国内还有大量收单商户的POS机是旧式的,只能支持磁条卡。如果芯片卡上没有磁条,这些卡使用范围就很小,所以必须有一个过渡期。也就是说,在银联硬件布设成熟以前,是无法淘汰磁条卡的。现实中,纯芯片卡难以短时间内取代磁条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